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DLC薄膜的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3 DLC薄膜的研究现状及意义 | 第12-14页 |
1.3.1 DLC薄膜摩擦学性能的研究现状及意义 | 第12-14页 |
1.3.2 DLC薄膜摩擦学理论模拟的研究现状及意义 | 第14页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14-15页 |
2 第一性原理计算与实验方法 | 第15-24页 |
2.1 第一性原理方法 | 第15-18页 |
2.1.1 绝热近似(Born-Oppenherimer近似) | 第16页 |
2.1.2 单电子近似 | 第16-18页 |
2.2 密度泛函理论 | 第18-19页 |
2.2.1 Hohenberg -Kohn定理 | 第18-19页 |
2.2.2 Kohn-Sham方程 | 第19页 |
2.3 交换关联势 | 第19-20页 |
2.3.1 局域密度近似 | 第19-20页 |
2.3.2 广义梯度近似 | 第20页 |
2.3.3 赝势和自恰计算 | 第20页 |
2.4 CASTEP模块简介 | 第20-21页 |
2.5 实验方法 | 第21-23页 |
2.5.1 薄膜的制备 | 第21页 |
2.5.2 薄膜的表征方法 | 第21-23页 |
2.6 小结 | 第23-24页 |
3 铜/金刚石界面的黏着转移及减黏机理研究 | 第24-37页 |
3.1 计算方法与模型 | 第24-25页 |
3.1.1 计算方法 | 第24页 |
3.1.2 计算模型 | 第24-25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25-36页 |
3.2.1 表面性质的计算分析 | 第25-27页 |
3.2.2 清洁界面性质 | 第27-30页 |
3.2.3 黏着转移 | 第30-32页 |
3.2.4 Cu/diamond:F(H)两种钝化界面性质 | 第32-34页 |
3.2.5 动态过程及分子动力学分析 | 第34-3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4 界面调控对铜/类金刚石碳基薄膜摩擦副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 第37-54页 |
4.1 实验方法与计算模型 | 第37-38页 |
4.1.1 实验方法 | 第37页 |
4.1.2 计算模型 | 第37-38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38-53页 |
4.2.1 DLC薄膜的结构表征 | 第38-40页 |
4.2.2 DLC薄膜的力学特性 | 第40-41页 |
4.2.3 DLC薄膜的摩擦学行为 | 第41-49页 |
4.2.4 不同湿度下的摩擦学行为 | 第49-52页 |
4.2.5 第一性原理计算 | 第52-5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5 DLC薄膜的真空摩擦学行为 | 第54-59页 |
5.1 摩擦系数与磨损率 | 第54-57页 |
5.2 第一性原理计算 | 第57-5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全文总结及展望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