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爆炸物工业、火柴工业论文--一般性的问题。论文--基础理论论文

三/四唑类含能化合物的制备、结构及性质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前言第14-40页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第14-16页
        1.1.1 富氮含能材料的发展第15页
        1.1.2 高能密度三/四唑类含能材料第15-16页
    1.2 三/四唑含能配位聚合物第16-23页
        1.2.1 一维含能配位聚合物第16-19页
        1.2.2 二维含能配位聚合物第19-21页
        1.2.3 三维含能配位聚合物第21-23页
    1.3 三/四唑类含能盐第23-25页
    1.4 三/四唑类含能共晶化合物第25-28页
    1.5 选题依据和研究思路第28-29页
        1.5.1 选题依据第28-29页
        1.5.2 研究思路第29页
    参考文献第29-40页
第二章 含能配合物的合成及其结构表征第40-68页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40-41页
        2.1.1 实验试剂第40-41页
        2.1.2 实验仪器第41页
    2.2 配体合成第41-42页
        2.2.1 2,3-二(5-1H-四唑基)吡嗪(H2DTZPZ)的合成第41-42页
        2.2.2 3,3′-二氨基-5,5′-二(1H-1,2,4-三唑)(DABT)的合成第42页
    2.3 配合物的合成第42-45页
        2.3.1 配合物[Co(pzta)_2(H_2O)_2](1)的合成第42页
        2.3.2 配合物[Ag(pzta)]_n(2)的合成第42-43页
        2.3.3 配合物[Cu(pzta)_2(H_2O)_2]·H_2O(3)的合成第43页
        2.3.4 配合物{[Cu(pzta)_2]·H_2O}n(4)的合成第43页
        2.3.5 配合物[Ag_2(DTZPZ)]_n(5)的合成第43-44页
        2.3.6 配合物[Cu(H_2O)(C_2O_4)(DABT)]·H_2O(6)的合成第44页
        2.3.7 配合物[Cu(H_2O)(DABT)_2](NO_3)_2·H_2O(7)的合成第44页
        2.3.8 配合物[Cu(tztr)]_n(8)的合成第44页
        2.3.9 配合物[Pb(Htztr)_2H_2O]_n(9)的合成第44-45页
        2.3.10 配合物[Li_2(Htztr)_2(H_2O)4](10)的合成第45页
        2.3.11 配合物[K(Htztr)(H_2O)]_n(11)的合成第45页
        2.3.12 合成讨论第45页
    2.4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分析第45-61页
        2.4.1 配合物[Co(pzta)_2(H_2O)_2](1)的晶体结构分析第51-52页
        2.4.2 配合物[Ag(pzta)]_n(2)的晶体结构分析第52页
        2.4.3 配合物[Cu(pzta)_2(H_2O)_2]·H_2O(3)的晶体结构分析第52-53页
        2.4.4 配合物{[Cu(pzta)_2]·H_2O}n(4)的晶体结构分析第53页
        2.4.5 配合物[Ag_2(DTZPZ)]_n(5)的晶体结构分析第53-54页
        2.4.6 配合物[Cu(H_2O)(C_2O_4)(DABT)]·H_2O(6)的晶体结构分析第54-55页
        2.4.7 配合物[Cu(H_2O)(DABT)_2](NO_3)_2·H_2O(7)的晶体结构分析第55-56页
        2.4.8 配合物[Cu(tztr)]_n(8)的晶体结构分析第56-57页
        2.4.9 配合物[Pb(Htztr)_2H_2O]_n(9)的晶体结构分析第57-58页
        2.4.10 配合物[Li_2(Htztr)_2(H_2O)4](10)的晶体结构分析第58-60页
        2.4.11 配合物[K(Htztr)(H_2O)]_n(11)的晶体结构分析第60-61页
    2.5 设计、结果与讨论第61-64页
        2.5.1 纵向的设计、结果与讨论第61-64页
        2.5.2 横向的设计、结果与讨论第64页
    2.6 小结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8页
第三章 含能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及其热动力学研究第68-100页
    3.1 实验仪器及条件第68页
    3.2 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分析第68-77页
        3.2.1 配合物[Co(pzta)_2(H_2O)_2](1)的热分解行为第68-69页
        3.2.2 配合物[Ag(pzta)]_n(2)的热分解行为第69页
        3.2.3 配合物[Cu(pzta)_2(H_2O)_2]·H_2O(3)的热分解行为第69-70页
        3.2.4 配合物{[Cu(pzta)_2]·H_2O}n(4)的热分解行为第70-71页
        3.2.5 配合物[Ag_2(DTZPZ)]_n(5)的热分解行为第71-72页
        3.2.6 配合物[Cu(H_2O)(C_2O_4)(DABT)]·H_2O(6)的热分解行为第72页
        3.2.7 配合物[Cu(H_2O)(DABT)_2](NO_3)_2·H_2O(7)的热分解行为第72-74页
        3.2.8 配合物[Cu(tztr)]_n(8)的热分解行为第74页
        3.2.9 配合物[Pb(Htztr)_2H_2O]_n(9)的热分解行为第74-75页
        3.2.10 配合物[Li_2(Htztr)_2(H_2O)4](10)的热分解行为第75页
        3.2.11 配合物[K(Htztr)(H_2O)]_n(11)的热分解行为第75-76页
        3.2.12 讨论第76-77页
    3.3 配合物热分解动力学分析第77-96页
        3.3.1 配合物[Ag_2(DTZPZ)]_n(5)的放热分解过程中的动力学分析第79-84页
        3.3.2 配合物[Cu(H_2O)(DABT)_2](NO_3)_2·H_2O(7)的放热分解过程中的动力学分析第84-90页
        3.3.3 配合物[Pb(Htztr)_2H_2O]_n(9)的放热分解过程中的动力学分析第90-95页
        3.3.4 讨论第95-96页
    3.4 小结第96-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0页
第四章 含能配合物的理化性质研究第100-122页
    4.1 配合物的非等温动力学分析第100-106页
    4.2 配合物非等温条件下热爆炸临界温度的估算第106页
    4.3 配合物的活化焓、活化自由能与活化熵的估算第106-108页
    4.4 配合物的生成焓第108-109页
    4.5 配合物的爆轰性质第109-115页
    4.6 配合物的感度性质第115-116页
    4.7 讨论第116-117页
    4.8 小结第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22页
第五章 1,2,4-三唑类含能超分子化合物的制备及理化性质研究第122-140页
    5.1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122-123页
        5.1.1 实验试剂第122页
        5.1.2 实验仪器第122-123页
    5.2 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第123-124页
        5.2.1 化合物DNBT的合成第123页
        5.2.2 化合物Atrz的合成第123页
        5.2.3 化合物MATA·2(HNO_3)(12)的合成第123-124页
        5.2.4 化合物DABT·2(NO_3)(13)的合成第124页
        5.2.5 化合物DNBT·Atrz(14)的合成第124页
    5.3 化合物的晶体结构第124-130页
        5.3.1 化合物MATA·2(HNO_3)(12)的晶体结构第127-128页
        5.3.2 化合物DABT·2(NO_3)(13)的晶体结构第128-129页
        5.3.3 化合物DNBT·Atrz(14)的晶体结构第129-130页
    5.4 化合物12-14标准摩尔生成焓的计算第130-131页
    5.5 化合物12-14的爆轰参数的计算第131-134页
        5.5.1 爆炸方程的确定第131-132页
        5.5.2 爆炸热第132页
        5.5.3 爆速、爆压第132-134页
    5.6 感度测试第134-135页
    5.7 小结第135-136页
    参考文献第136-140页
总结、创新点与展望第140-142页
    总结第140-141页
    创新点第141页
    工作展望第141-142页
附录第142-14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48-150页
致谢第150-152页
作者简介第152-153页
    1、基本情况第152页
    2、教育背景第152-153页

论文共1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物联网的铀尾矿库周边环境放射性污染智能监测方法与理论
下一篇:大跨度桥梁荷载和响应的空间监测数据处理与建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