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级孔道沸石的合成及应用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28页 |
·介孔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介孔材料的概述 | 第12页 |
·介孔材料的合成方法和形成机理 | 第12-13页 |
·介孔材料的应用及局限 | 第13-14页 |
·多级孔道沸石分子筛的合成进展 | 第14-20页 |
·纳米沸石自组装 | 第14-16页 |
·后处理法 | 第16-17页 |
·混合模板法 | 第17-19页 |
·硬模板法合成 | 第19-20页 |
·硅烷化有机物 | 第20-23页 |
·有机硅烷的结构性质 | 第21-22页 |
·有机硅烷化有机物在介孔材料合成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2,6-二甲基萘烷基化合成进展 | 第23-26页 |
·甲基萘与甲醇烷基化制备2,6-DMN | 第23-25页 |
·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以及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课题提出 | 第26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2 实验部分 | 第28-32页 |
·主要原料 | 第28页 |
·有序介孔材料的表征方法 | 第28-29页 |
·X射线衍射(XRD) | 第28-29页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9页 |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29页 |
·N_2等温吸附脱附 | 第29页 |
·炭材料制备装置 | 第29-30页 |
·催化性能测试 | 第30-32页 |
·催化剂制备与成型 | 第30页 |
·催化反应实验 | 第30-31页 |
·产品分析 | 第31-32页 |
3 双模板法合成多级孔道Silicalite-1 | 第32-42页 |
·实验部分 | 第32-33页 |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33-41页 |
·硅源的影响 | 第33-35页 |
·老化时间的影响 | 第35-36页 |
·表面活性剂复配比例影响 | 第36-38页 |
·孔结构参数 | 第38-40页 |
·热稳定性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4 多级孔道ZSM-5的合成与表征 | 第42-63页 |
·多级孔道ZSM-5的合成 | 第42-56页 |
·实验部分 | 第42页 |
·铝源的影响 | 第42-46页 |
·表面活性剂配比的影响 | 第46-48页 |
·TPOAC和CTAB添加顺序 | 第48-50页 |
·TPAOH用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酸处理 | 第51-52页 |
·2-MN烷基化反应结果比较 | 第52-56页 |
·小结 | 第56页 |
·沸石晶种法合成多级孔道沸石 | 第56-63页 |
·实验部分 | 第57页 |
·样品的SEM表征 | 第57-58页 |
·XRD表征 | 第58页 |
·孔结构表征 | 第58-60页 |
·2-MN烷基化反应结果比较 | 第60-62页 |
·小结 | 第62-63页 |
5 炭化大米为模板制备多级孔道ZSM-5 | 第63-71页 |
·实验部分 | 第63-64页 |
·炭材料的制备 | 第63页 |
·合成 | 第63-64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64-69页 |
·SEM表征 | 第64-65页 |
·XRD表征 | 第65-66页 |
·氮吸附脱附 | 第66-67页 |
·TEM表征 | 第67-69页 |
·水热稳定性和热稳定性 | 第69页 |
·2-MN烷基化反应结果 | 第69-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