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1.2.1 政府内部控制 | 第10页 |
1.2.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 第10-11页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1-1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12页 |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 | 第12-14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2.1 地方债务风险种类研究 | 第14-15页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2.2 地方债务风险控制研究 | 第15-16页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页 |
2.3 述评 | 第16-17页 |
第3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研究 | 第17-24页 |
3.1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特点 | 第17-20页 |
3.1.1 举债政府层级下移性 | 第17-18页 |
3.1.2 融资平台债务高比例性 | 第18页 |
3.1.3 对非银行贷款的依赖性 | 第18-19页 |
3.1.4 地方举债投向的公益性 | 第19-20页 |
3.1.5 政府性债务的短期限性 | 第20页 |
3.1.6 对土地的依赖性 | 第20页 |
3.2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 | 第20-21页 |
3.2.1 总量风险 | 第20页 |
3.2.2 效率风险 | 第20-21页 |
3.2.3 金融与经济风险 | 第21页 |
3.3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现状 | 第21-24页 |
3.3.1 风险意识薄弱 | 第21-22页 |
3.3.2 相关法律不完善 | 第22页 |
3.3.3 有效监管不到位 | 第22-24页 |
第4章 内部控制理论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的影响途径 | 第24-33页 |
4.1 内部控制理论 | 第24-25页 |
4.1.1 内部控制概念及其目标 | 第24页 |
4.1.2 内部控制要素 | 第24-25页 |
4.1.3 内部控制构建原则 | 第25页 |
4.2 内部控制对我国地方债务风险控制的作用 | 第25-26页 |
4.3 内部控制理论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中的运用 | 第26-33页 |
4.3.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目标 | 第26-28页 |
4.3.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原则 | 第28-29页 |
4.3.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 第29-33页 |
第5章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应用研究 | 第33-58页 |
5.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环境 | 第33-34页 |
5.1.1 树立债务管理风险意识 | 第33-34页 |
5.1.2 债务风险控制人员具备的能力 | 第34页 |
5.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框架建立 | 第34-47页 |
5.2.1 风险预警指标 | 第34-37页 |
5.2.2 基于FISHER判别法的债务风险预警模型 | 第37-46页 |
5.2.3 主要结论 | 第46-47页 |
5.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活动 | 第47-51页 |
5.3.1 地方政府债务的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 | 第47-48页 |
5.3.2 地方政府债务授权审批控制 | 第48-49页 |
5.3.3 地方政府债务预算控制 | 第49-50页 |
5.3.4 地方政府债务绩效评估控制 | 第50页 |
5.3.5 地方政府债务责任落实 | 第50-51页 |
5.3.6 地方政府偿债基金建立 | 第51页 |
5.4 债务风险控制过程中的信息与沟通 | 第51-54页 |
5.4.1 地方政府债务信息内部报告 | 第52-53页 |
5.4.2 地方政府债务信息对外披露 | 第53-54页 |
5.5 债务风险控制过程中的持续监督 | 第54-58页 |
5.5.1 持续监督过程 | 第54-55页 |
5.5.2 使用债务资金的机构进行的自我监督 | 第55-56页 |
5.5.3 审计监督 | 第56-58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8-60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8页 |
6.2 不足之处和尚待解决的问题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