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特殊分区规划论文

密云浅山游憩景观带规划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5-16页
        1.1.1 游憩景观带的价值体认第15页
        1.1.2 北京市政府对浅山提起重视第15-16页
        1.1.3 密云浅山资源上位规划衔接第16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6-17页
        1.2.1 研究目的第16页
        1.2.2 研究意义第16-17页
    1.3 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7-20页
        1.3.1 研究方法第17页
        1.3.2 主要研究内容第17-19页
        1.3.3 技术路线第19-20页
    1.4 本章小结第20-21页
第二章 浅山游憩景观带相关问题概述第21-35页
    2.1 浅山理论研究第21-24页
        2.1.1 概念界定第21页
        2.1.2 研究进展第21-23页
        2.1.3 浅山特性第23-24页
        2.1.4 浅山规划理论依据第24页
    2.2 游憩景观带理论研究第24-28页
        2.2.1 概念界定第24页
        2.2.2 功能类型第24-25页
        2.2.3 游憩景观带规划理论依据第25页
        2.2.4 景观构成要素第25-27页
        2.2.5 景观表达手法第27-28页
    2.3 实践案例分析第28-32页
        2.3.1 新加坡南部山脊游憩线路景观规划案例分析第28-30页
        2.3.2 怀柔浅山游憩景观带案例分析第30-31页
        2.3.3 案例借鉴点总结第31-32页
    2.4 浅山游憩景观带理论研究第32-33页
        2.4.1 研究依据第32页
        2.4.2 浅山规划的限定因素第32页
        2.4.3 游憩景观带在浅山中的应用第32-33页
    2.5 本章小结第33-35页
第三章 密云浅山游憩景观带规划第35-95页
    3.1 项目背景第35-39页
        3.1.1 地理位置第35-37页
        3.1.2 自然环境状况第37-38页
        3.1.3 规划范围第38-39页
    3.2 密云浅山游憩景观现状特征及存在问题分析第39-54页
        3.2.1 浅山资源构成与利用现状第39-50页
        3.2.2 环境特征现状分析第50-54页
    3.3 密云浅山游憩景观带规划目标与原则第54-55页
        3.3.1 规划目标第54页
        3.3.2 规划原则第54-55页
    3.4 密云浅山游憩景观带规划方案第55-65页
        3.4.1 规划依据第55页
        3.4.2 功能分区第55-56页
        3.4.3 游憩景观带规划对策第56-59页
        3.4.4 生态景观规划对策第59-64页
        3.4.5 产业活动规划对策第64-65页
    3.5 不老森林养生游憩景观带专项规划第65-94页
        3.5.1 区域概况第65-74页
        3.5.2 线路规划第74-77页
        3.5.3 典型景观元素规划第77-94页
    3.6 本章小结第94-95页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第95-97页
    4.1 结论第95-96页
    4.2 论文研究不足与展望第96-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1页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第101-102页
致谢第102-103页
中文详细摘要第103-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粗糙集理论的绿色施工目标体系评价研究
下一篇:基于生态修复理念的襄阳市唐白河堤岸景观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