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国内外超高层建筑的发展概况 | 第9-12页 |
1.1.1 国外的发展概况 | 第9页 |
1.1.2 国内的发展概况 | 第9-10页 |
1.1.3 高层建筑的发展新方向 | 第10-12页 |
1.2 结构的抗震分析理论 | 第12-13页 |
1.3 框架-核心筒结构的抗震性能 | 第13-16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2 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 | 第17-41页 |
2.1 项目基本情况 | 第17-19页 |
2.2 分析依据 | 第19-22页 |
2.2.1 设计规范 | 第19页 |
2.2.2 材料 | 第19-21页 |
2.2.3 荷载 | 第21-22页 |
2.3 结构超限类别判定及抗震性能目标 | 第22-24页 |
2.3.1 建筑结构高度超限检查 | 第22页 |
2.3.2 结构超限情况分析 | 第22-23页 |
2.3.3 抗震性能目标 | 第23-24页 |
2.4 结构弹性反应谱分析结果 | 第24-28页 |
2.4.1 计算软件 | 第24页 |
2.4.2 结构动力特性 | 第24-26页 |
2.4.3 结构响应 | 第26-27页 |
2.4.4 剪力分担百分比 | 第27-28页 |
2.5 弹性时程分析 | 第28-32页 |
2.5.1 地震波的选择 | 第28-30页 |
2.5.2 弹性时程分析的结果 | 第30-32页 |
2.6 中震分析 | 第32页 |
2.6.1 计算软件 | 第32页 |
2.6.2 中震分析结果 | 第32页 |
2.7 动力弹塑性分析 | 第32-40页 |
2.7.1 动力时程分析基本原理 | 第32-33页 |
2.7.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3页 |
2.7.3 材料的本构关系 | 第33-35页 |
2.7.4 地震波的选择 | 第35页 |
2.7.5 弹塑性分析结构响应 | 第35-36页 |
2.7.6 塑性铰分布 | 第36-40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3 SRC柱的抗震性能研究 | 第41-49页 |
3.1 SRC柱的概述 | 第41-42页 |
3.2 对比模型的建立 | 第42页 |
3.3 反应谱计算结果 | 第42-45页 |
3.3.1 频谱特性 | 第42-43页 |
3.3.2 结构位移 | 第43页 |
3.3.3 框架柱内力情况 | 第43-45页 |
3.4 弹性时程分析计算结果 | 第45-46页 |
3.4.1 地震波的选取 | 第45页 |
3.4.2 弹性时程分析结果 | 第45-46页 |
3.5 动力弹塑性分析结果 | 第46-4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4 加强层对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的研究 | 第49-65页 |
4.1 加强层的概述 | 第49-50页 |
4.2 加强层的布置方案 | 第50-51页 |
4.3 结构的模态分析 | 第51-52页 |
4.4 加强层对结构位移的影响 | 第52-54页 |
4.5 加强层对结构内力的影响 | 第54-58页 |
4.5.1 加强层对结构剪力的影响 | 第55-56页 |
4.5.2 加强层对结构弯矩的影响 | 第56-58页 |
4.6 结构的弹性时程分析 | 第58-61页 |
4.6.1 地震波的选取 | 第58页 |
4.6.2 弹性时程分析结果 | 第58-61页 |
4.7 结构动力弹塑性分析 | 第61-64页 |
4.7.1 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61页 |
4.7.2 动力弹塑性分析结果 | 第61-64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5-66页 |
5.1 结论 | 第65页 |
5.2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