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2-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导言 | 第10-15页 |
| 第一章 邓小平军队政治工作思想的形成与来源 | 第15-24页 |
| 一、时代背景 | 第15-18页 |
| (一)国际战略格局的新动态 | 第15-16页 |
| (二)国内社会形势的新发展 | 第16-17页 |
| (三)世界军事领域的新变革 | 第17-18页 |
| 二、形成过程 | 第18-20页 |
| (一)提出阶段 | 第18-19页 |
| (二)形成阶段 | 第19-20页 |
| (三)丰富和发展阶段 | 第20页 |
| 三、理论渊源 | 第20-24页 |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军队政治工作的学说 | 第20-21页 |
| (二)列宁关于军队政治工作的理论 | 第21-22页 |
| (三)毛泽东关于军队政治工作的理论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邓小平军队政治工作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4-47页 |
| 一、加强广大官兵思想政治教育,保证军队政治合格 | 第24-28页 |
| (一)保证我军政治合格,必须加强我军性质宗旨教育 | 第24-25页 |
| (二)保证我军政治合格,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 | 第25-26页 |
| (三)保证我军政治合格,必须加强党的基本政策教育 | 第26-28页 |
| 二、恢复和继承我军优良传统,保持军队过硬作风 | 第28-32页 |
| (一)要恢复和继承我军优良传统 | 第28-29页 |
| (二)要坚持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 | 第29-31页 |
| (三)要大力弘扬我军革命精神 | 第31-32页 |
| 三、加快干部和政工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军队综合素质 | 第32-37页 |
| (一)政治工作要大力培养“四有”革命军人 | 第32-34页 |
| (二)政治工作要加快干部队伍“四化”建设 | 第34-35页 |
| (三)政治工作要注重院校建设和人才培养 | 第35-37页 |
| 四、搞好官兵关系和军政军民关系,促进军队和谐发展 | 第37-41页 |
| (一)要研究我军官兵关系和军政军民关系的新变化 | 第37-38页 |
| (二)要从干部入手,进一步抓好我军官兵关系 | 第38-40页 |
| (三)要从新情况入手,进一步搞好军政军民团结 | 第40-41页 |
| 五、强化党在军队中的各项建设,巩固党的地位作用 | 第41-47页 |
| (一)加强各级党委领导班子建设 | 第41-43页 |
| (二)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 第43-45页 |
| (三)坚持党在军队中的民主制度 | 第45-47页 |
| 第三章 邓小平军队政治工作思想的特点和影响 | 第47-54页 |
| 一、邓小平军队政治工作思想的特点 | 第47-50页 |
| (一)原则性 | 第47-48页 |
| (二)时代性 | 第48页 |
| (三)科学性 | 第48-49页 |
| (四)实践性 | 第49-50页 |
| (五)创新性 | 第50页 |
| 二、邓小平军队政治工作思想的影响 | 第50-54页 |
| (一)捍卫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 第50-51页 |
| (二)支援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 第51-52页 |
| (三)加快了军队的现代化发展 | 第52页 |
| (四)促进了军民共建和谐社会 | 第52-54页 |
| 第四章 邓小平军队政治工作思想的意义与启示 | 第54-65页 |
| 一、邓小平军队政治工作思想的意义 | 第54-56页 |
| (一)成为了邓小平军队建设思想的重要构成 | 第54页 |
| (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政治工作思想 | 第54-55页 |
| (三)推动了我军在新时期的全面建设和发展 | 第55-56页 |
| 二、邓小平军队政治工作思想的启示 | 第56-65页 |
| (一)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 第56-57页 |
| (二)始终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官兵头脑 | 第57-59页 |
| (三)始终坚持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地位 | 第59-60页 |
| (四)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的根本作风和方法 | 第60-61页 |
| (五)始终坚持围绕强军目标开展政治工作 | 第61-62页 |
| (六)始终坚持政治工作不断创新发展 | 第62-65页 |
| 结束语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