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VOCs处理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VOCs的概念、来源及危害 | 第12-13页 |
1.2.2 VOCs的处理技术 | 第13-17页 |
1.3 介孔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3.1 介孔材料的简介 | 第17-18页 |
1.3.2 介孔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3 VOCs介孔材料吸附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2章 实验与分析方法 | 第23-2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3-24页 |
2.1.1 实验药品 | 第23页 |
2.1.2 实验仪器设备 | 第23-24页 |
2.2 材料的处理方法 | 第24-26页 |
2.2.1 蛋白石页岩的酸化 | 第24页 |
2.2.2 介孔材料的制备 | 第24页 |
2.2.3 改性介孔材料的制备 | 第24-26页 |
2.3 材料的表征方法 | 第26页 |
2.3.1 XRD表征 | 第26页 |
2.3.2 FT-IR表征 | 第26页 |
2.3.3 氮气吸附-脱附曲线表征 | 第26页 |
2.3.4 扫描电镜表征 | 第26页 |
2.3.5 接触角表征 | 第26页 |
2.4 实验装置 | 第26-28页 |
2.4.1 动态吸附实验装置 | 第26-27页 |
2.4.2 脱附实验装置 | 第27-28页 |
2.5 计算方法 | 第28-29页 |
2.5.1 湿度的计算 | 第28页 |
2.5.2 VOCs动态饱和吸附容量的计算 | 第28页 |
2.5.3 介孔材料脱附率的计算 | 第28-29页 |
第3章 蛋白石页岩介孔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 第29-42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酸化页岩的制备与表征 | 第29-33页 |
3.2.1 蛋白石页岩的酸化 | 第29页 |
3.2.2 WAXRD表征 | 第29-30页 |
3.2.3 FT-IR表征 | 第30-31页 |
3.2.4 BET表征 | 第31-33页 |
3.2.5 SEM表征 | 第33页 |
3.3 蛋白石页岩介孔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 第33-41页 |
3.3.1 基于介孔结构有序性的合成条件优化 | 第34-38页 |
3.3.2 蛋白石页岩介孔材料的表征 | 第38-41页 |
3.4 本章小节 | 第41-42页 |
第4章 蛋白石页岩介孔材料对甲苯和丙酮的吸附性能研究 | 第42-58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蛋白石页岩介孔材料对甲苯和丙酮的吸附研究 | 第42-49页 |
4.2.1 单组份吸附实验 | 第43-48页 |
4.2.2 双组分吸附实验 | 第48-49页 |
4.3 蛋白石页岩介孔材料对甲苯和丙酮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49-56页 |
4.3.1 吸附等温方程 | 第50-52页 |
4.3.2 吸附动力学模型 | 第52-56页 |
4.4 本章小节 | 第56-58页 |
第5章 改性蛋白石页岩介孔材料对甲苯与丙酮的吸附性能研究 | 第58-79页 |
5.1 引言 | 第58页 |
5.2 改性蛋白石页岩介孔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 第58-69页 |
5.2.1 甲基/硅烷化改性及表征 | 第59-62页 |
5.2.2 氨基/硅烷化改性及表征 | 第62-66页 |
5.2.3 巯基/硅烷化改性及表征 | 第66-69页 |
5.3 改性蛋白石页岩介孔材料的吸附性能 | 第69-73页 |
5.3.1 单组份吸附实验 | 第69-72页 |
5.3.2 双组分吸附实验 | 第72-73页 |
5.4 蛋白石页岩介孔材料的再生及多次吸附 | 第73-76页 |
5.4.1 丙酮和甲苯的脱附 | 第74-75页 |
5.4.2 再生蛋白石页岩介孔材料的多次吸附 | 第75-76页 |
5.5 工程经济分析 | 第76-77页 |
5.6 本章小节 | 第77-79页 |
结论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