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写词一览表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2 高级还原过程 | 第17-22页 |
1.2.1 高级还原过程的原理 | 第17页 |
1.2.2 高级还原过程的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1.2.3 高级还原过程的还原剂 | 第18-21页 |
1.2.4 高级还原过程的活化方式 | 第21-22页 |
1.3 紫外光引发的高级还原过程 | 第22-23页 |
1.4 水合电子 | 第23-27页 |
1.4.1 水合电子研究历史的简介 | 第23-24页 |
1.4.2 水合电子的化学性质 | 第24-25页 |
1.4.3 水合电子的结构 | 第25-27页 |
1.5 有色可溶性有机物 | 第27-34页 |
1.5.1 有色可溶性有机物的组成 | 第27-28页 |
1.5.2 有色可溶性有机物的光学性质 | 第28-30页 |
1.5.3 有色可溶性有机物的光化学反应 | 第30-33页 |
1.5.4 苯酚的光化学反应 | 第33页 |
1.5.5 醌类的光化学反应 | 第33-34页 |
1.6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34-35页 |
1.7 技术路线 | 第35-37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7-43页 |
2.1 目标物的选择 | 第37页 |
2.2 化学试剂与材料 | 第37-38页 |
2.3 常用仪器设备 | 第38页 |
2.4 实验装置 | 第38-39页 |
2.5 实验与检测方法 | 第39-41页 |
2.5.1 实验方法 | 第39-40页 |
2.5.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扫描 | 第40页 |
2.5.3 MCAA和Cl~?浓度的测定 | 第40页 |
2.5.4 苯酚和对苯醌浓度的测定 | 第40-41页 |
2.5.5 GC-MS/MS对产物的检测 | 第41页 |
2.6 量子化学 | 第41-43页 |
2.6.1 量子化学的简介 | 第41-42页 |
2.6.2 本研究中的计算方法 | 第42-43页 |
第3章 UV/C_6H_5OH产生水合电子的规律及机理研究 | 第43-64页 |
3.1 引言 | 第43页 |
3.2 苯酚不同存在形式的分布分数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43-44页 |
3.3 UV/C_6H_5OH产生水合电子的效率 | 第44-46页 |
3.4 不同变量对UV/C_6H_5OH产生水合电子的影响 | 第46-54页 |
3.4.1 苯酚初始浓度对UV/C_6H_5OH产生水合电子的影响 | 第46-49页 |
3.4.2 MCAA初始浓度对UV/C_6H_5OH产生水合电子的影响 | 第49-51页 |
3.4.3 溶液pH对UV/C_6H_5OH产生水合电子的影响 | 第51-54页 |
3.5 UV/C_6H_5OH产生水合电子的机理研究 | 第54-63页 |
3.5.1 水合电子的结构优化 | 第55-56页 |
3.5.2 UV/C_6H_5OH产生水合电子过程中酚氧自由基的循环 | 第56-58页 |
3.5.3 紫外光解二聚物产生对苯二酚的机理 | 第58-59页 |
3.5.4 酚氧自由基转化为对苯二酚的最低能量路径 | 第59-60页 |
3.5.5 紫外光解C_6H_5OH产生水合电子的机理(MS-EPT过程) | 第60-62页 |
3.5.6 实验现象的理论解释 | 第62-63页 |
3.6 UV/C_6H_5OH产生水合电子的量子产率 | 第6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4章 UV/p-BQ产生水合电子的规律及机理研究 | 第64-83页 |
4.1 引言 | 第64页 |
4.2 紫外光解p-BQ的机理研究 | 第64-70页 |
4.2.1 紫外光解p-BQ的直接三重态机理 | 第64-65页 |
4.2.2 紫外光解p-BQ的OH~·机理 | 第65-66页 |
4.2.3 紫外光解p-BQ的电子转移机理 | 第66-67页 |
4.2.4 紫外光解p-BQ过程中直接三重态机理的确认 | 第67页 |
4.2.5 紫外光解p-BQ生成对苯二酚的最低能量路径 | 第67页 |
4.2.6 紫外光解对苯二酚产生水合电子的机理研究 | 第67-70页 |
4.3 UV/p-BQ产生水合电子的效率 | 第70-73页 |
4.4 不同变量对UV/p-BQ产生水合电子的影响 | 第73-78页 |
4.4.1 p-BQ初始浓度对UV/p-BQ产生水合电子的影响 | 第73-74页 |
4.4.2 MCAA初始浓度对UV/p-BQ产生水合电子的影响 | 第74-76页 |
4.4.3 溶液pH对UV/p-BQ产生水合电子的影响 | 第76-78页 |
4.5 紫外光解p-HOC_6H_4OH产生水合电子的机理(MS-EPT过程) | 第78-80页 |
4.6 苯酚的加入对UV/p-BQ产生水合电子的影响 | 第80-8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5章 供氢体对UV/p-BQ产生水合电子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 第83-104页 |
5.1 引言 | 第83页 |
5.2 基于理论计算的机理研究 | 第83-90页 |
5.2.1 供氢体CH_3OH存在时紫外光解p-BQ的机理研究 | 第83-85页 |
5.2.2 供氢体H_2O存在时紫外光解羟基对苯醌的机理研究 | 第85-86页 |
5.2.3 供氢体CH_3OH存在时紫外光解羟基对苯醌的机理研究 | 第86-88页 |
5.2.4 供氢体CH_3OH和H_2O共存时紫外光解p-BQ机理的确认 | 第88-90页 |
5.3 UV/p-BQ/CH_3OH产生水合电子的效率 | 第90-93页 |
5.4 不同变量对UV/p-BQ/CH_3OH产生水合电子的影响 | 第93-101页 |
5.4.1 MCAA初始浓度对UV/p-BQ/CH_3OH产生水合电子的影响 | 第93-95页 |
5.4.2 p-BQ初始浓度对UV/p-BQ/CH_3OH产生水合电子的影响 | 第95-96页 |
5.4.3 溶液pH对UV/p-BQ/CH_3OH产生水合电子的影响 | 第96-99页 |
5.4.4 CH_3OH初始浓度对UV/p-BQ/CH_3OH产生水合电子的影响 | 第99-101页 |
5.5 UV/p-BQ/(R_1R_2R_3)COH产生水合电子的效率 | 第101-10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结论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3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130-132页 |
致谢 | 第132-133页 |
个人简历 | 第133-134页 |
附录 | 第134-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