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旧钴酸锂材料中钴回收及机理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2页 |
1.1 废旧锂离子电池产生、资源及环境问题 | 第10-15页 |
1.1.1 锂离子电池的用途、分类及产量 | 第10-12页 |
1.1.2 废旧锂离子电池的产生、产量及分布 | 第12-13页 |
1.1.3 废旧锂离子电池资源性与环境问题 | 第13-15页 |
1.2 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研究现状 | 第15-30页 |
1.2.1 废旧锂离子电池预处理 | 第16-18页 |
1.2.2 废旧正极材料浸出 | 第18-24页 |
1.2.3 有价元素回收 | 第24-27页 |
1.2.4 材料再生制备 | 第27-30页 |
1.3 论文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32-38页 |
2.1 实验流程 | 第32页 |
2.2 材料制备方法 | 第32-34页 |
2.3 材料表征方法 | 第34-36页 |
2.4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废旧钴酸锂材料浸出研究 | 第38-76页 |
3.1 废旧正极片预处理研究 | 第38-41页 |
3.1.1 高温处理过程 | 第38-39页 |
3.1.2 物相变化 | 第39-40页 |
3.1.3 形貌变化 | 第40-41页 |
3.1.4 元素成分分析 | 第41页 |
3.2 废旧钴酸锂材料浸出热力学研究 | 第41-45页 |
3.2.1 废旧钴酸锂浸出反应 | 第41-42页 |
3.2.2 浸出热力学平衡研究 | 第42-45页 |
3.3 葡萄糖还原强化浸出研究 | 第45-51页 |
3.3.1 葡萄糖强化浸出的因素影响研究 | 第46-49页 |
3.3.2 葡萄糖反应机理分析 | 第49-50页 |
3.3.3 颗粒表面形貌变化 | 第50-51页 |
3.4 葡萄籽还原强化浸出研究 | 第51-67页 |
3.4.1 葡萄籽强化浸出的因素影响研究 | 第52-54页 |
3.4.2 葡萄籽反应机理分析 | 第54-56页 |
3.4.3 界面反应过程分析 | 第56-59页 |
3.4.4 浸出过程动力学分析 | 第59-67页 |
3.5 电还原强化浸出研究 | 第67-74页 |
3.5.1 电还原强化浸出的反应 | 第67-68页 |
3.5.2 电还原强化浸出的因素影响研究 | 第68-70页 |
3.5.3 动力学分析 | 第70-72页 |
3.5.4 电还原强化浸出过程EIS分析 | 第72-74页 |
3.5.5 颗粒表面形貌变化 | 第74页 |
3.6 还原剂强化与电化学强化浸出的对比 | 第74-75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四章 钴离子草酸盐沉淀与氧化研究 | 第76-100页 |
4.1 钴离子草酸盐沉淀回收机理研究 | 第76-89页 |
4.1.1 钴离子草酸盐沉淀的热力学分析 | 第76-79页 |
4.1.2 钴离子草酸盐沉淀的因素影响研究 | 第79-86页 |
4.1.3 沉淀反应级数分析 | 第86-89页 |
4.2 草酸钴氧化制备Co_3O_4机理研究 | 第89-99页 |
4.2.1 草酸钴的氧化过程 | 第89-91页 |
4.2.2 氧化制备Co_3O_4过程分析 | 第91-96页 |
4.2.3 氧化制备Co_3O_4的因素影响规律 | 第96-9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第五章 钴酸锂材料再生研究 | 第100-110页 |
5.1 高温合成过程 | 第100-101页 |
5.2 再生合成影响因素及作用规律 | 第101-107页 |
5.2.1 烧结温度对钴酸锂材料的影响 | 第101-103页 |
5.2.2 配锂量对钴酸锂材料的影响 | 第103-105页 |
5.2.3 烧结时间对钴酸锂材料的影响 | 第105-107页 |
5.3 较优条件下再生钴酸锂材料的性能 | 第107-10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 | 第110-112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10-111页 |
6.2 创新点 | 第111-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7页 |
附录 | 第127-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