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3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1.2 人行吊桥概况 | 第17-20页 |
1.2.1 吊桥发展概况 | 第17-18页 |
1.2.2 人行吊桥的特点及基本构造 | 第18-19页 |
1.2.3 人行吊桥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 第19-20页 |
1.3 有限元在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1.4 试验模态分析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5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环境激励法的试验模态 | 第23-36页 |
2.1 基于环境激励的模态分析 | 第23页 |
2.2 基于环境激励的模态参数识别方法 | 第23-25页 |
2.3 移动测点法 | 第25-28页 |
2.3.1 移动测点法的理论依据 | 第25-28页 |
2.3.2 移动测点法相对传统测量方法的优势与不足 | 第28页 |
2.4 现场测试实验 | 第28-36页 |
2.4.1 测试系统的组成 | 第28-29页 |
2.4.2 测试内容及步骤 | 第29-31页 |
2.4.3 模态测试结果分析 | 第31-36页 |
第三章 有限元法简介及等效模型的建立 | 第36-48页 |
3.1 有限元的提出 | 第36-37页 |
3.1.1 有限元的发展简况 | 第36-37页 |
3.1.2 有限元法的基本要点 | 第37页 |
3.2 ANSYS软件在桥梁上的使用方法研究 | 第37-40页 |
3.2.1 模型的建立 | 第37-38页 |
3.2.2 单元离散 | 第38页 |
3.2.3 单元的选取 | 第38-40页 |
3.2.4 加载 | 第40页 |
3.2.5 求解和后处理 | 第40页 |
3.3 等效模型参数推导 | 第40-42页 |
3.3.1 基本参数 | 第40-41页 |
3.3.2 抗弯刚度 | 第41页 |
3.3.3 截面绕中性轴的转动惯量 | 第41-42页 |
3.3.4 线密度 | 第42页 |
3.3.5 模型参数确定 | 第42页 |
3.3.6 回字形等效模型的参数确定 | 第42页 |
3.4 工程概况 | 第42-43页 |
3.5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3-48页 |
3.5.1 建模的基本过程 | 第43-48页 |
第四章 吊桥的静力与模态分析 | 第48-67页 |
4.1 吊桥静力分析方法 | 第48页 |
4.2 吊桥计算理论 | 第48-50页 |
4.3 吊桥静力分析 | 第50-55页 |
4.3.1 初始成桥状态下静力分析 | 第50-53页 |
4.3.2 吊桥在满载作用下的静力分析 | 第53-55页 |
4.4 吊桥的模态分析 | 第55-67页 |
4.4.1 模态分析概述 | 第55页 |
4.4.2 ANSYS模态分析方法 | 第55-57页 |
4.4.3 模态分析理论基础 | 第57-58页 |
4.4.4 吊桥有限元模态分析 | 第58-65页 |
4.4.5 吊桥支座刚度的探究 | 第65-67页 |
第五章 吊桥行人荷载下动力响应的时程分析 | 第67-81页 |
5.1 有阻尼单自由度系统受简谐荷载作用理论 | 第67-70页 |
5.2 行人激励荷载模拟 | 第70-81页 |
5.2.1 行人荷载特性 | 第70-73页 |
5.2.2 行人荷载模式 | 第73-76页 |
5.2.3 吊桥瞬态响应分析 | 第76-8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6.1 结论 | 第81-82页 |
6.2 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