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监察、监督论文

问责官员复出失范的矫正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3页
    1.1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第11-13页
        1.1.1 问题的提出第11-12页
        1.1.2 选题的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3-18页
        1.2.1 国内研究综述第13-16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6-18页
        1.2.3 研究评述第18页
    1.3 研究理论基础第18-21页
        1.3.1 相关概念界定第18-20页
            1.3.1.1 行政问责第18-19页
            1.3.1.2 官员复出第19-20页
            1.3.1.3 官员复出失范第20页
        1.3.2 理论基础第20-21页
            1.3.2.1 法治政府理论第20页
            1.3.2.2 责任政府理论第20-21页
            1.3.2.3 人民主权论第21页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1-22页
    1.5 研究方法第22页
    1.6 创新之处第22-23页
第二章 问责官员复出失范第23-38页
    2.1 问责官员复出总体情况第23-27页
    2.2 问责官员复出失范的表现第27-30页
        2.2.1 问责官员复出已成惯——频繁复出第27-28页
        2.2.2 问责官员复出时间过快——闪电复出第28-29页
        2.2.3 问责官员复出职级变动小——无痛复出第29-30页
    2.3 问责官员复出失范的基本原因第30-33页
        2.3.1 问责官员复出的规定不足第30页
        2.3.2 关于问责官员复出的规定缺乏操作性第30-31页
        2.3.3 异体问责监督制度不健全第31-32页
        2.3.4 “官本位”思想蔓延第32-33页
        2.3.5 行政问责的正确观念欠缺第33页
    2.4 问责官员复出失范的消极影响第33-34页
        2.4.1 损害了行政问责制的警示和惩戒作用第33-34页
        2.4.2 破坏了政府形象和公信力第34页
        2.4.3 阻碍了法治政府的建设第34页
    2.5 问责官员复出失范矫正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第34-38页
        2.5.1 问责官员复出失范矫正的合理性第34-35页
        2.5.2 问责官员复出失范矫正的必要性第35-38页
第三章 问责官员复出失范的矫正基础——失范识别体系第38-45页
    3.1 风险识别理论第38-41页
        3.1.1 风险识别的概念第38页
        3.1.2 风险识别的原则第38-39页
        3.1.3 风险识别的方法第39-41页
    3.2 将风险识别引入问责官员复出失范识别体系的合理性第41-42页
    3.3 问责官员复出失范识别体系的设计第42-45页
        3.3.1 问责官员复出失范的识别主体第42页
        3.3.2 问责官员复出失范的识别方法第42-45页
第四章 频繁复出的矫正第45-55页
    4.1 频繁复出的原因第45-47页
        4.1.1 官员复出条件规定宽泛第45-46页
        4.1.2 未合情合理地筛选复出官员第46-47页
    4.2 频繁复出的矫正设计第47-51页
        4.2.1 频繁复出矫正的实施主体第47-48页
        4.2.2 频繁复出矫正的措施第48-51页
            4.2.2.1 制定针对性地官员复出的条件第48-50页
            4.2.2.2 建立严格的筛选程序第50-51页
    4.3 频繁复出矫正的论证第51-55页
        4.3.1 频繁复出矫正合理性论证第51-52页
            4.3.1.1 具体的复出条件使得官员复出不再随意第51-52页
            4.3.1.2 严格的筛选程序规范问责官员复出的过程第52页
        4.3.2 频繁复出矫正可行性论证第52-55页
            4.3.2.1 复出条件在根源上优化官员复出第52-53页
            4.3.2.2 筛选程序让官员复出选拔更具公正性第53-55页
第五章 闪电复出的矫正第55-60页
    5.1 闪电复出的原因——问责期限没有针对性第55页
    5.2 闪电复出的矫正设计第55-57页
        5.2.1 闪电复出矫正的实施主体第55页
        5.2.2 闪电复出矫正的措施第55-57页
            5.2.2.1 根据不同的原因制定不同的问责期限第55-56页
            5.2.2.2 建立复出的跟踪考察环节第56-57页
    5.3 闪电复出矫正的论证第57-60页
        5.3.1 闪电复出矫正的合理性第57-58页
            5.3.1.1 不同问责期限的设定具有针对性第57-58页
            5.3.1.2 从根源上防止快速复出的发生第58页
        5.3.2 闪电复出矫正的可行性第58-60页
            5.3.2.1 不同问责期的制定使得官员复出更加科学第58-59页
            5.3.2.2 跟踪考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第59-60页
第六章 无痛复出的矫正第60-67页
    6.1 无痛复出的原因——复出职级的设定不具参考性第60-61页
    6.2 无痛复出的矫正设计第61-64页
        6.2.1 无痛复出矫正的实施主体第61页
        6.2.2 无痛复出矫正的措施第61-64页
            6.2.2.1 详细制定官员复出的职级规定第61-62页
            6.2.2.2 在复出决策过程中引入多主体第62-64页
    6.3 无痛复出矫正的论证第64-67页
        6.3.1 无痛复出矫正的合理性第64-65页
            6.3.1.1 详细的复出职级可操作性高第64页
            6.3.1.2 多主体的引入更客观地评价复出官员第64-65页
        6.3.2 无痛复出矫正的可行性第65-67页
            6.3.2.1 详细的复出职级让复出决策部门有法可依第65-66页
            6.3.2.2 多主体的参与使得官员职级评定更符合实际需求第66-67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67-68页
致谢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第71-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合同法上毁损、灭失的风险及其与违约的关系
下一篇:冷战后美国东亚政策与美日同盟关系发展演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