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磨机磨片间隙电液伺服控制系统的设计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热磨机磨片间隙控制系统相关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3 液压伺服控制与仿真技术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2 磨片间隙电液伺服控制系统的设计 | 第14-24页 |
2.1 热磨机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 第14-15页 |
2.1.1 热磨机的主要结构组成 | 第14-15页 |
2.1.2 热磨机的工作原理 | 第15页 |
2.2 影响热磨机磨片间隙稳定的因素 | 第15-16页 |
2.2.1 负载力对磨片间隙的影响 | 第15-16页 |
2.2.2 磨片磨损对磨片间隙的影响 | 第16页 |
2.2.3 磨盘装配精度对磨片间隙的影响 | 第16页 |
2.2.4 蒸汽流动对磨片间隙的影响 | 第16页 |
2.3 磨片间隙控制技术方法分析 | 第16-19页 |
2.3.1 机械调节系统 | 第16-17页 |
2.3.2 液压调节系统 | 第17-19页 |
2.4 磨片间隙电液伺服控制系统的方案设计 | 第19-23页 |
2.4.1 磨片间隙控制要求 | 第19-20页 |
2.4.2 磨片间隙电液伺服控制系统的原理设计 | 第20-21页 |
2.4.3 磨片间隙电液伺服控制系统的结构设计 | 第21-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3 磨片间隙电液伺服控制系统的参数设计与建模 | 第24-33页 |
3.1 磨片间隙电液伺服控制系统的参数设计 | 第24-27页 |
3.1.1 负载分析与控制参数 | 第24页 |
3.1.2 伺服控制系统动力元件设计及选型 | 第24-27页 |
3.2 磨片间隙电液伺服系统各环节数学模型 | 第27-30页 |
3.2.1 伺服放大器的数学模型 | 第27页 |
3.2.2 电液伺服阀的数学模型 | 第27-28页 |
3.2.3 阀控液压缸的数学模型 | 第28-30页 |
3.2.4 磨片间隙传感器的数学模型 | 第30页 |
3.2.5 伺服系统的数学模型 | 第30页 |
3.3 系统数学模型参数的计算 | 第30-32页 |
3.3.1 阀控液压缸动力机构参数确定 | 第30-31页 |
3.3.2 伺服阀参数确定 | 第31-32页 |
3.3.3 电液伺服系统的传递函数 | 第3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4 电液伺服控制系统性能分析与PID控制器的设计 | 第33-41页 |
4.1 电液伺服系统的性能分析 | 第33-36页 |
4.1.1 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第33-34页 |
4.1.2 系统的时域性分析 | 第34-36页 |
4.2 伺服系统PID控制器的设计 | 第36-40页 |
4.2.1 PID控制原理 | 第36-37页 |
4.2.2 PID控制器的设计 | 第37-4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5 磨片间隙电液伺服控制系统性能的仿真研究 | 第41-53页 |
5.1 磨片间隙电液伺服控制系统AMESim建模 | 第41-45页 |
5.1.1 系统仿真所需应用的AMESim库 | 第41-42页 |
5.1.2 磨片间隙控制信号模型建立 | 第42-43页 |
5.1.3 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43页 |
5.1.4 系统参数的设置 | 第43-45页 |
5.2 系统对阶跃信号的响应分析 | 第45-49页 |
5.2.1 理想状态下系统的响应分析 | 第45-47页 |
5.2.2 负载变化作用下系统的响应分析 | 第47-49页 |
5.3 磨片间隙电液伺服控制系统的动态仿真 | 第49-52页 |
5.3.1 系统运行精度的仿真分析 | 第49-50页 |
5.3.2 负载变化作用下对稳定系统的影响 | 第50页 |
5.3.3 磨片磨损作用下对稳定系统的影响 | 第50-51页 |
5.3.4 多因素作用下对稳定系统的影响 | 第51-5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