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锚杆加固黄土边坡的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分析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1.2.1 锚固技术的应用研究 | 第13-14页 |
1.2.2 锚固技术主要研究方法 | 第14-20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2 框架锚杆支护的加固机理研究与稳定性分析 | 第23-47页 |
2.1 概述 | 第23-24页 |
2.2 框架锚杆荷载传递及固坡效应分析 | 第24-37页 |
2.2.1 锚杆的类型 | 第24-25页 |
2.2.2 锚杆锚固荷载传递分析 | 第25-31页 |
2.2.3 锚杆固坡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第31-35页 |
2.2.4 框架梁结构的受力计算分析 | 第35-37页 |
2.3 框架锚杆支护边坡的稳定性分析 | 第37-46页 |
2.3.1 边坡稳定性分析的主要方法 | 第37-40页 |
2.3.2 锚杆支护边坡的稳定性分析 | 第40-42页 |
2.3.3 框架锚杆整体结构稳定性验算 | 第42-44页 |
2.3.4 圆弧滑动面搜索模型 | 第44-46页 |
2.4 小结 | 第46-47页 |
3 锚杆静载拉拔试验研究 | 第47-60页 |
3.1 模型试验概述 | 第47-49页 |
3.1.1 拉拔试验原理 | 第47-48页 |
3.1.2 试验目的 | 第48-49页 |
3.2 拉拔试验 | 第49-54页 |
3.2.1 拉拔试验概述 | 第49-52页 |
3.2.2 试验方案 | 第52页 |
3.2.3 试验过程 | 第52-54页 |
3.3 试验数据分析 | 第54-58页 |
3.3.1 不同压实系数下锚杆拉拔受力分析 | 第54-56页 |
3.3.2 不同锚固角下锚杆拉拔受力分析 | 第56-58页 |
3.4 小结 | 第58-60页 |
4 不同支护形式下边坡静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 第60-69页 |
4.1 引言 | 第60页 |
4.2 模型试验方案 | 第60-64页 |
4.2.1 试验设备 | 第60-61页 |
4.2.2 试验方案设计 | 第61-63页 |
4.2.3 试验步骤 | 第63-64页 |
4.3 试验数据分析 | 第64-68页 |
4.3.1 不同支护形式下边坡的承载力分析 | 第64-65页 |
4.3.2 不同支护形式下边坡的侧向变形分析 | 第65-68页 |
4.4 小结 | 第68-69页 |
5 边坡开挖支护过程的有限元分析 | 第69-92页 |
5.1 有限元法及MIDAS/GTSNX软件简介 | 第69-70页 |
5.1.1 有限元法简介 | 第69页 |
5.1.2 MIDAS/GTSNX软件介绍 | 第69-70页 |
5.2 边坡模型的建立 | 第70-73页 |
5.3 无支护开挖结果分析 | 第73-80页 |
5.3.1 开挖时步对边坡水平位移的影响 | 第73-76页 |
5.3.2 开挖时步对边坡竖向位移的影响 | 第76-78页 |
5.3.3 开挖时步对最大剪切应变的影响 | 第78-79页 |
5.3.4 开挖时步对边坡稳定性系数的影响 | 第79-80页 |
5.4 不同腰梁锚杆锚固位置下边坡开挖结果分析 | 第80-84页 |
5.4.1 不同锚固位置对边坡水平位移的影响 | 第80-81页 |
5.4.2 不同锚固位置对边坡竖向沉降的影响 | 第81-83页 |
5.4.3 不同锚固位置对边坡稳定性系数的影响 | 第83-84页 |
5.5 框架锚杆支护条件下边坡开挖结果分析分析 | 第84-89页 |
5.5.1 不同锚固角对边坡水平位移的影响 | 第84-86页 |
5.5.2 不同锚固角对边坡竖向沉降的影响 | 第86-87页 |
5.5.3 开挖时步对最大剪切应变的影响 | 第87-88页 |
5.5.4 不同锚固角对边坡稳定性系数的影响 | 第88-89页 |
5.6 小结 | 第89-9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2-94页 |
6.1 结论 | 第92-93页 |
6.2 展望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