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8-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9页 |
1.1 小麦介绍 | 第9页 |
1.2 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 | 第9-13页 |
1.2.1 第一代分子标记 | 第10页 |
1.2.2 第二代分子标记 | 第10-13页 |
1.2.2.1 基于PCR的DNA分子标记 | 第10-12页 |
1.2.2.2 基于PCR和限制性酶切技术结合的DNA分子标记 | 第12-13页 |
1.2.3 第三代分子标记 | 第13页 |
1.3 EST-SSR分子标记 | 第13-15页 |
1.3.1 EST序列 | 第13-14页 |
1.3.2 EST-SSR | 第14-15页 |
1.3.3 EST-SSR分子标记的应用 | 第15页 |
1.4 遗传图谱 | 第15-17页 |
1.4.1 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16-17页 |
1.4.2 遗传图谱的应用及意义 | 第17页 |
1.5 本实验的目的与意义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9-24页 |
2.1 供试材料 | 第19页 |
2.2 田间试验 | 第19页 |
2.3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19-20页 |
2.3.1 主要试剂 | 第19-20页 |
2.3.2 主要仪器 | 第20页 |
2.4 实验方法 | 第20-24页 |
2.4.1 实验试剂配置 | 第20-21页 |
2.4.2 DNA提取 | 第21-22页 |
2.4.3 PCR扩增 | 第22-23页 |
2.4.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23-24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4-39页 |
3.1 EST-SSR分布特点 | 第24-25页 |
3.2 川麦42、川农16遗传差异分析 | 第25-31页 |
3.2.1 引物有效性分析 | 第25页 |
3.2.2 引物多态性分析 | 第25-27页 |
3.2.3 图谱构建与整合 | 第27-31页 |
3.3 Syn-SAU-1和TP遗传差异的分析 | 第31-39页 |
3.3.1 SSR多态性分析 | 第31-33页 |
3.3.2 Syn-SAU-1和TP差异位点在A、B、D基因组的分布 | 第33-34页 |
3.3.3 TP×Syn-SAU-1F2群体遗传差异的EST-SSR分析 | 第34-37页 |
3.3.4 TP×Syn-SAU的F2群体遗传图谱构建 | 第37-39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39-41页 |
4.1 EST-SSR开发 | 第39页 |
4.2 两张遗传图谱的分析 | 第39-40页 |
4.3 RIL群体和F2群体为作图群体对图谱构建的影响 | 第40-41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8页 |
致谢 | 第48-51页 |
在读期间已发表论文以及待发论文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