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4 研究关键技术 | 第11-12页 |
1.4.1 分布式新安江模型(GRID-XAJ) | 第11-12页 |
1.4.2 HEC-HMS模型 | 第12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2-16页 |
1.5.1 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检验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1.5.2 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率定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5.3 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复核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2章 基本情况 | 第16-25页 |
2.1 江西省基础数据收集 | 第16页 |
2.2 修水县山洪灾害调查数据 | 第16-19页 |
2.3 小流域数据收集 | 第19-24页 |
2.4 典型检验率定复核小流域的选取 | 第24页 |
2.5 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典型危险区成果抽检 | 第25-33页 |
3.1 典型危险区选取及检验对象 | 第25页 |
3.2 典型危险区内业调查数据抽检 | 第25-26页 |
3.3 典型危险区现场复核 | 第26-32页 |
3.3.1 近期较大历史洪水实地调查 | 第26-27页 |
3.3.2 防治区、重点防治区、危险区等抽检 | 第27-28页 |
3.3.3 涉水工程、需防洪治理山洪沟等抽检 | 第28页 |
3.3.4 洪痕、沿河村落测量断面等标记抽检 | 第28-31页 |
3.3.5 成灾水位、洪水频率现场抽检 | 第31页 |
3.3.6 转移路线和临时安置地点现场抽检 | 第31-32页 |
3.4 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检验 | 第33-44页 |
4.1 研究任务 | 第33-34页 |
4.1.1 研究数据 | 第33-34页 |
4.2 评价成果检验方法 | 第34-35页 |
4.2.1 糙率、比降的检验 | 第34页 |
4.2.2 设计洪水计算方法及相应参数合理性检验 | 第34-35页 |
4.3 研究成果 | 第35-43页 |
4.3.1 糙率、比降合理性检验 | 第35-38页 |
4.3.2 设计洪水计算方法及相应参数合理性检验 | 第38-43页 |
4.4 小结 | 第43-44页 |
第5章 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率定 | 第44-63页 |
5.1 研究任务 | 第44-46页 |
5.1.1 技术路线 | 第44-46页 |
5.1.2 研究数据 | 第46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46-53页 |
5.2.1 糙率、比降的率定 | 第46页 |
5.2.2 基于分布式新安江模型(GRID-XAJ)的小流域洪水模拟方法 | 第46-50页 |
5.2.3 基于HEC-HMS模型的小流域洪水模拟方法 | 第50-53页 |
5.3 研究成果 | 第53-62页 |
5.3.1 糙率、比降的率定 | 第53页 |
5.3.2 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典型小流域暴雨-洪水过程模拟 | 第53-61页 |
5.3.3 基于雨量资料推求的设计洪水结果 | 第61-62页 |
5.4 小结 | 第62-63页 |
第6章 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复核 | 第63-76页 |
6.1 研究任务 | 第63-65页 |
6.1.2 技术路线 | 第63-64页 |
6.1.3 研究数据 | 第64-65页 |
6.2 研究方法 | 第65-68页 |
6.2.1 准备转移预警流量确定方法 | 第65页 |
6.2.2 GRID-XAJ模型计算临界雨量方法 | 第65-66页 |
6.2.3 HEC-HMS模型计算临界雨量方法 | 第66页 |
6.2.4 临界雨量合理性判断方法 | 第66-68页 |
6.3 研究成果 | 第68-75页 |
6.3.1 GRID-XAJ模型计算临界雨量及雨量预警指标结果 | 第68-71页 |
6.3.2 HEC-HMS模型计算临界雨量及雨量预警指标结果 | 第71-73页 |
6.3.3 典型危险区临界雨量及预警指标复核成果 | 第73-74页 |
6.3.4 其他危险区临界雨量复核成果 | 第74-75页 |
6.4 小结 | 第75-76页 |
第7章 总结和建议 | 第76-79页 |
7.1 总结 | 第76-77页 |
7.2 建议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