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9-25页 |
1.1 前言 | 第19页 |
1.2 发酵饲料的特点 | 第19-20页 |
1.2.1 降解饲料中的有毒物质和抗营养因子 | 第19页 |
1.2.2 提高营养物质消化率及营养价值 | 第19-20页 |
1.2.3 调节肠道菌群,预防疾病 | 第20页 |
1.2.4 改善饲料适口性,促进采食 | 第20页 |
1.2.5 扩大饲料原料使用范围 | 第20页 |
1.3 发酵饲料使用菌种选择 | 第20-21页 |
1.3.1 发酵饲料菌种筛选原则 | 第20页 |
1.3.2 发酵饲料所用菌株及其特点 | 第20-21页 |
1.4 发酵工艺优化 | 第21页 |
1.4.1 发酵培养基优化 | 第21页 |
1.4.2 发酵条件参数优化 | 第21页 |
1.5 发酵饲料在肉鸡饲养中的应用效果 | 第21-23页 |
1.5.1 发酵饲料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第21-22页 |
1.5.2 发酵饲料对肉鸡肠道微生态与形态结构的影响 | 第22页 |
1.5.3 发酵饲料对肉鸡免疫机能和肠道酶活的影响 | 第22页 |
1.5.4 发酵饲料对肉鸡饲养经济效益的影响 | 第22页 |
1.5.5 发酵饲料对环境的影响 | 第22-23页 |
1.6 发酵饲料生产存在的问题 | 第23页 |
1.6.1 发酵原料和混合料种类繁多,没有明确标准 | 第23页 |
1.6.2 发酵所用菌种复杂性及安全性 | 第23页 |
1.6.3 发酵饲料的饲喂及保存 | 第23页 |
1.7 酵饲料的研究趋势 | 第23-24页 |
1.7.1 特色功能菌株的筛选 | 第23页 |
1.7.2 菌种的组合效果 | 第23-24页 |
1.7.3 技术应用 | 第24页 |
1.8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1.8.1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1.8.2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1.8.3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二章 饲用豆粕发酵工艺优化及其对营养物质的影响 | 第25-40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8页 |
2.1.1 试验材料与菌种 | 第25页 |
2.1.2 培养基 | 第25-26页 |
2.1.3 发酵培养液的制备 | 第26页 |
2.1.4 试验菌株生长曲线及接种时间 | 第26页 |
2.1.5 解淀粉芽孢杆菌单菌发酵豆粕工艺参数优化 | 第26页 |
2.1.6 解淀粉芽孢杆菌混菌发酵豆粕工艺参数优化 | 第26-27页 |
2.1.7 指标测定与方法 | 第27-28页 |
2.1.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8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7页 |
2.2.1 试验菌株生长曲线及接种时间 | 第28-31页 |
2.2.2 单菌固态发酵豆粕工艺参数优化结果 | 第31-32页 |
2.2.3 混菌固态发酵豆粕工艺参数优化结果 | 第32-35页 |
2.2.4 豆粕发酵前后营养物质含量 | 第35-36页 |
2.2.5 豆粕发酵前后总酸和pH | 第36页 |
2.2.6 豆粕发酵前后大豆球蛋白含量 | 第36-37页 |
2.2.7 豆粕发酵前后蛋白分子大小 | 第37页 |
2.3 讨论 | 第37-39页 |
2.3.1 豆粕发酵前后营养物质含量 | 第37-38页 |
2.3.2 豆粕发酵前后总酸和pH | 第38-39页 |
2.3.3 豆粕发酵前后大豆球蛋白含量 | 第39页 |
2.3.4 豆粕发酵前后蛋白分子量的变化 | 第39页 |
2.4 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饲用玉米发酵工艺优化及其对营养物质的影响 | 第40-53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3页 |
3.1.1 试验材料与菌种 | 第40页 |
3.1.3 发酵培养液的制备 | 第40-41页 |
3.1.4 发酵菌株生长曲线及接种时间 | 第41页 |
3.1.5 枯草芽孢杆菌单菌发酵豆粕工艺参数优化 | 第41页 |
3.1.6 枯草芽孢杆菌混菌发酵玉米工艺参数优化 | 第41-42页 |
3.1.7 指标测定与方法 | 第42页 |
3.1.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42-43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3-50页 |
3.2.1 试验菌株生长曲线及接种时间 | 第43-44页 |
3.2.2 单菌固态发酵玉米工艺参数优化结果 | 第44-45页 |
3.2.3 混菌固态发酵玉米艺参数优化结果 | 第45-48页 |
3.2.4 玉米发酵前后可溶性糖含量 | 第48-49页 |
3.2.5 玉米发酵前后淀粉含量 | 第49页 |
3.2.6 玉米发酵前后营养物质含量 | 第49-50页 |
3.2.7 玉米发酵前后总酸和pH | 第50页 |
3.3 讨论 | 第50-52页 |
3.3.1 玉米发酵前后可溶性糖含量 | 第50页 |
3.3.2 玉米发酵前后淀粉含量 | 第50-51页 |
3.3.3 玉米发酵前后营养物质含量 | 第51页 |
3.3.4 玉米发酵前后总酸和pH | 第51-52页 |
3.4 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饲用小麦发酵工艺优化及其对营养物质的影响 | 第53-68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7页 |
4.1.1 试验材料与菌种 | 第53-54页 |
4.1.2 培养基 | 第54页 |
4.1.3 木聚糖降解菌株的初筛 | 第54页 |
4.1.4 木聚糖降解菌株的复筛 | 第54-55页 |
4.1.5 菌株鉴定 | 第55页 |
4.1.6 试验菌株生长曲线及接种时间 | 第55页 |
4.1.7 目的菌株单菌发酵小麦工艺参数优化 | 第55页 |
4.1.8 目的菌株混菌发酵小麦工艺参数优化 | 第55-56页 |
4.1.9 指标测定与方法 | 第56-57页 |
4.1.10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57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7-65页 |
4.2.1 菌株的分离筛选 | 第57页 |
4.2.2 菌株的鉴定 | 第57-58页 |
4.2.3 试验菌株生长曲线及接种时间 | 第58-59页 |
4.2.4 多粘类芽孢杆菌单菌固态发酵小麦工艺参数优化结果 | 第59-61页 |
4.2.5 混菌固态发酵小麦工艺参数优化结果 | 第61-63页 |
4.2.6 小麦发酵前后木聚糖含量 | 第63-64页 |
4.2.7 小麦发酵前后提取液黏度 | 第64页 |
4.2.9 小麦发酵前后营养物质含量 | 第64-65页 |
4.2.10 小麦发酵前后总酸和pH | 第65页 |
4.3 讨论 | 第65-67页 |
4.3.1 小麦发酵前后木聚糖糖含量 | 第65页 |
4.3.2 小麦发酵前后提取液黏度 | 第65-66页 |
4.3.3 小麦发酵前后营养物质含量 | 第66页 |
4.3.4 小麦发酵前后总酸和pH | 第66-67页 |
4.4 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不同发酵原料表观代谢能评定 | 第68-75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68-72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68页 |
5.1.2 试验设计及日粮 | 第68-71页 |
5.1.3 饲养管理 | 第71页 |
5.1.4 样品采集与制备 | 第71页 |
5.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71页 |
5.1.6 公式及数据处理 | 第71-72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72-73页 |
5.2.1 原料发酵前后表观代谢能测定结果 | 第72-73页 |
5.3 讨论 | 第73-74页 |
5.3.1 原料发酵前后表观代谢能变化 | 第73-74页 |
5.4 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不同发酵原料氨基酸回肠消化率评定 | 第75-85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75-79页 |
6.1.1 试验材料 | 第75页 |
6.1.2 试验设计及日粮 | 第75-78页 |
6.1.3 饲养管理 | 第78页 |
6.1.4 样品制备与采集 | 第78页 |
6.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78页 |
6.1.6 计算公式与数据处理 | 第78-79页 |
6.2 结果分析 | 第79-82页 |
6.2.1 豆粕发酵前后氨基酸表观回肠消化率与标准回肠消化率 | 第79页 |
6.2.2 玉米发酵前后表观回肠氨基酸消化率与标准回肠氨基酸消化率 | 第79页 |
6.2.3 小麦发酵前后表观回肠氨基酸消化率与标准回肠氨基酸消化率 | 第79-82页 |
6.3 讨论 | 第82-84页 |
6.3.1 豆粕发酵前后氨基酸表观回肠消化率与标准回肠消化率 | 第82-83页 |
6.3.2 玉米发酵前后氨基酸表观回肠消化率与标准回肠消化率 | 第83页 |
6.3.3 发酵前后氨基酸表观回肠消化率与标准回肠消化率 | 第83-84页 |
6.4 小结 | 第84-85页 |
第七章 全文结论 | 第85-86页 |
7.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85页 |
7.2 本研究创新点 | 第85页 |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作者简历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