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内容及其路线图 | 第11-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4-1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2 创新点 | 第14-16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6-23页 |
2.1 国外相关研究分析 | 第16-18页 |
2.1.1 有关企业绩效评价国外研究 | 第16-17页 |
2.1.2 经营绩效影响因素国外研究 | 第17-18页 |
2.2 国内相关研究分析 | 第18-20页 |
2.1.1 有关企业绩效评价国内研究 | 第18页 |
2.1.2 经营绩效影响因素国内研究 | 第18-20页 |
2.3 外贸类上市公司 | 第20-21页 |
2.4 文献回顾与评述 | 第21-23页 |
3. 相关理论分析 | 第23-27页 |
3.1 企业综合绩效评定概念 | 第23-24页 |
3.2 理论依据 | 第24-27页 |
3.2.1 资本保全理论 | 第24页 |
3.2.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4-26页 |
3.2.3 权变管理理论 | 第26页 |
3.2.4 战略管理理论 | 第26-27页 |
4. 中国外贸上市企业现状分析 | 第27-33页 |
4.1 中国外贸行业现状分析 | 第27-30页 |
4.1.1 外贸行业进入调整期 | 第27-28页 |
4.1.2 外贸行业成本上升 | 第28-29页 |
4.1.3 自主研发能力有待提升 | 第29页 |
4.1.4 管理机制落后、组织构架不合理 | 第29-30页 |
4.2 中国外贸行业外部环境现状分析 | 第30-32页 |
4.2.1 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市场需求不足 | 第30页 |
4.2.2 贸易保护主义与反全球化 | 第30-32页 |
4.3 中国外贸类上市企业分析 | 第32-33页 |
5. 实证分析 | 第33-58页 |
5.1 中国外贸上市企业综合绩效实证分析 | 第33-35页 |
5.1.1 指标选取 | 第33-34页 |
5.1.2 样本数据 | 第34-35页 |
5.2 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35-37页 |
5.2.1 因子分析 | 第35-36页 |
5.2.2 相关性分析 | 第36页 |
5.2.3 回归分析 | 第36页 |
5.2.4 指标预处理 | 第36-37页 |
5.3 外贸类上市企业综合绩效评价过程 | 第37-49页 |
5.4 外贸上市企业自源性因素与综合绩效相关性分析 | 第49-54页 |
5.4.1 研究样本 | 第49-50页 |
5.4.2 数据来源 | 第50页 |
5.4.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50页 |
5.4.4 外贸企业自源性因素相关性分析 | 第50-54页 |
5.5 外贸上市企业绩效内部影响因素多元回归分析 | 第54-55页 |
5.6 霍斯曼检验 | 第55-56页 |
5.7 稳健性检验 | 第56-58页 |
6. 改善外贸类上市企业综合绩效能力的建议 | 第58-62页 |
6.1 优化资本结构合理运用杠杆 | 第58页 |
6.2 提高企业资产质量 | 第58-59页 |
6.3 制定外贸企业合理的债务偿还计划 | 第59页 |
6.4 优化企业股权结构 | 第59页 |
6.5 品牌管理 | 第59-60页 |
6.6 优化主营业务,适当多元化经营 | 第60页 |
6.7 较强的盈利能力是企业偿债的保障 | 第60页 |
6.8 良好的偿债能力有助于提高企业形象,提高盈利水平 | 第60-61页 |
6.9 优化企业薪酬体系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附表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