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 1.2 锂离子电池技术概述 | 第12-16页 |
| 1.2.1 锂离子电池的背景 | 第12-13页 |
| 1.2.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3页 |
| 1.2.3 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 | 第13-16页 |
| 1.3 多孔有机框架材料在储能领域的应用 | 第16-19页 |
| 1.3.1 多孔有机框架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 1.3.2 多孔有机框架材料的制备 | 第17-18页 |
| 1.3.3 多孔有机框架材料的应用 | 第18-19页 |
| 1.4 论文选题依据及内容安排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多孔有机框架衍生的氮掺杂碳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的研究 | 第20-30页 |
| 2.1 引言 | 第20页 |
| 2.2 实验过程 | 第20-22页 |
| 2.2.1 含氮多孔有机框架的合成 | 第20-21页 |
| 2.2.2 氮掺杂碳材料的制备 | 第21页 |
| 2.2.3 材料表征和物理性能测试 | 第21页 |
| 2.2.4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21-22页 |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2-29页 |
| 2.3.1 材料的形貌与结构 | 第22-25页 |
| 2.3.2 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25-29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多孔有机框架衍生的氮、硼共掺杂碳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的研究 | 第30-43页 |
| 3.1 引言 | 第30页 |
| 3.2 实验过程 | 第30-31页 |
| 3.2.1 含氮、硼的球状多孔有机框架的合成 | 第30-31页 |
| 3.2.2 氮、硼共掺杂碳球的合成 | 第31页 |
| 3.2.3 材料表征及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1页 |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1-41页 |
| 3.3.1 材料的形貌与结构分析 | 第31-37页 |
| 3.3.2 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37-41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 第四章 多孔有机框架材料衍生的硫掺杂碳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的研究 | 第43-54页 |
| 4.1 引言 | 第43页 |
| 4.2 实验过程 | 第43-44页 |
| 4.2.1 含硫多孔有机框架的合成 | 第43-44页 |
| 4.2.2 硫掺杂碳材料的合成 | 第44页 |
| 4.2.3 材料的表征和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44页 |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4-52页 |
| 4.3.1 材料的形貌与结构分析 | 第44-49页 |
| 4.3.2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49-52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4-56页 |
| 5.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54-55页 |
| 5.2 今后工作展望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7页 |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状况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