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4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7-9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7-8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智能制造内涵研究 | 第9页 |
1.2.2 智能制造支撑条件 | 第9-10页 |
1.2.3 智能制造应用研究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智能制造相关理论和评价方法 | 第14-22页 |
2.1 智能制造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2.1.1 智能制造技术基础 | 第14页 |
2.1.2 智能制造集成平台体系 | 第14-16页 |
2.2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和评价模型 | 第16-21页 |
2.2.1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16-17页 |
2.2.2 综合指数法评价 | 第17-18页 |
2.2.3 灰色关联度评价 | 第18-20页 |
2.2.4 离差最大化法 | 第20-2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智能制造综合能力评价模型 | 第22-42页 |
3.1 构建智能制造综合能力评价体系 | 第22-37页 |
3.1.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第22-23页 |
3.1.2 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设计 | 第23-28页 |
3.1.3 智能制造综合能力评价指标的简化 | 第28-37页 |
3.2 构建智能制造综合能力评价模型 | 第37-39页 |
3.2.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第37-38页 |
3.2.2 确定指标权重 | 第38-39页 |
3.3 智能制造等级分析 | 第39-41页 |
3.3.1 成熟度等级模型分析 | 第39-40页 |
3.3.2 智能制造评价标准和成熟度等级模型结合 | 第40-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山东省智能制造综合能力实证分析 | 第42-52页 |
4.1 山东省智能制造发展现状 | 第42页 |
4.2 数据的收集整理 | 第42-43页 |
4.2.1 数据的收集和预处理 | 第42-43页 |
4.2.2 权重计算 | 第43页 |
4.3 智能制造综合能力水平计算 | 第43-47页 |
4.3.1 综合指数法计算全国智能制造综合能力水平指数 | 第43-45页 |
4.3.2 山东省五年智能制造发展水平排序 | 第45-47页 |
4.4 结果分析及对策建议 | 第47-51页 |
4.4.1 结果分析 | 第47-50页 |
4.4.2 对策建议 | 第50-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2-54页 |
5.1 总结 | 第52页 |
5.2 不足与展望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