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缘起及选题意义 | 第9页 |
1.2 相关概念 | 第9-10页 |
1.2.1 历史聚落 | 第9-10页 |
1.2.2 空间与形态 | 第10页 |
1.2.3 聚落空间形态 | 第10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3.1 关于国内研究 | 第10-11页 |
1.3.2 关于国外研究 | 第11-12页 |
1.4 关于本论文的研究 | 第12-13页 |
1.4.1 研究的对象 | 第12页 |
1.4.2 研究的基础层面 | 第12-13页 |
1.5 研究的方法 | 第13页 |
1.6 研究的框架 | 第13-15页 |
2 军山镇黄陵历史聚落概况 | 第15-17页 |
2.1 区域概况 | 第15页 |
2.2 自然条件 | 第15-16页 |
2.3 历史沿革 | 第16页 |
2.4 城镇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第16-17页 |
3 历史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机制 | 第17-21页 |
3.1 空间形态的演变特征 | 第17-18页 |
3.1.1 时间上的阶段性 | 第17-18页 |
3.1.2 地域和空间布局上的动态性 | 第18页 |
3.1.3 聚落功能区域划分上的渐进性 | 第18页 |
3.2 空间形态演变的原因分析 | 第18-21页 |
3.2.1 生活生产方式的转变是空间形态演变的驱动力 | 第18-19页 |
3.2.2 价值观与意识改变是促使聚落形态演变的内在驱动力 | 第19-21页 |
4 军山镇黄陵聚落的聚落空间形态的建筑研究 | 第21-41页 |
4.1 宏观层面的空间形态的构成 | 第21-24页 |
4.1.1 聚落的空间图底关系 | 第21-22页 |
4.1.2 建筑风貌分析 | 第22-24页 |
4.2 中观层面的空间形态的构成 | 第24-27页 |
4.2.1 建筑功能分析 | 第24-25页 |
4.2.2 人流密度分析 | 第25页 |
4.2.3 道路分析 | 第25-27页 |
4.3 微观层面的空间形态的构成 | 第27-41页 |
4.3.1 聚落里普遍存在的建造模式 | 第28-29页 |
4.3.2 聚落里特殊形态的建造模式 | 第29-41页 |
5 军山镇历史聚落空间形态下的建筑改造策略 | 第41-52页 |
5.1 聚落整体空间形态的有机更新 | 第41-44页 |
5.1.1 聚落空间形态的整改 | 第42页 |
5.1.2 聚落道路整改图 | 第42-43页 |
5.1.3 聚落公共空间节点设计 | 第43-44页 |
5.2 聚落中建筑构造的更新设计 | 第44-52页 |
5.2.1 调整和改造设计 | 第44-48页 |
5.2.2 一对一建筑重建 | 第48-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