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6-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3 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2章 我国金融租赁业务的发展概述 | 第17-27页 |
2.1 金融租赁概述 | 第17-20页 |
2.1.1 金融租赁的定义 | 第17-18页 |
2.1.2 金融租赁的特征 | 第18-19页 |
2.1.3 金融租赁的风险 | 第19-20页 |
2.2 我国金融租赁业的发展历程 | 第20-22页 |
2.3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租赁业务的发展状况 | 第22-24页 |
2.3.1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租赁公司的设立情况 | 第22-23页 |
2.3.2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租赁业务的占比情况 | 第23-24页 |
2.4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租赁业务的动因分析 | 第24-27页 |
2.4.1 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 第24-25页 |
2.4.2 提升银行资金运用效率 | 第25页 |
2.4.3 提升银行综合服务能力 | 第25-26页 |
2.4.4 提升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 | 第26-27页 |
第3章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租赁业务的风险特征及原因 | 第27-31页 |
3.1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租赁业务的风险特征 | 第27-29页 |
3.1.1 流动性风险 | 第27-28页 |
3.1.2 信用风险 | 第28-29页 |
3.1.3 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风险 | 第29页 |
3.2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租赁业务存在风险的原因分析 | 第29-30页 |
3.3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租赁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第4章 我国民生租赁公司的金融租赁业务风险管理分析 | 第31-40页 |
4.1 民生租赁公司概况 | 第31-33页 |
4.2 民生租赁的发展状况 | 第33-34页 |
4.3 民生租赁的风险分析-CAMELS评价方法 | 第34-37页 |
4.3.1 资本充足率 | 第35页 |
4.3.2 资产质量 | 第35页 |
4.3.3 管理水平 | 第35页 |
4.3.4 盈利状况 | 第35-36页 |
4.3.5 小结 | 第36-37页 |
4.4 民生租赁的风险管理对策 | 第37-40页 |
4.4.1 对租赁物和风险管理实行专业化 | 第37页 |
4.4.2 把租赁物作为风险控制的核心 | 第37-38页 |
4.4.3 坚持较低的流动性风险 | 第38页 |
4.4.4 深化“真租赁”的经营模式 | 第38页 |
4.4.5 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 第38页 |
4.4.6 开拓多元化融资渠道 | 第38-40页 |
第5章 国外商业银行金融租赁业务风险管理经验 | 第40-44页 |
5.1 美国银行金融租赁业务的风险管理 | 第40-41页 |
5.2 日本银行金融租赁业务的风险管理 | 第41-42页 |
5.3 国外银行金融租赁业务风险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42-44页 |
第6章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租赁业务风险管理的建议 | 第44-49页 |
6.1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对金融租赁业务的风险管理措施 | 第44-46页 |
6.1.1 加强内部风险管理和树立正确经营理念 | 第44页 |
6.1.2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 第44-45页 |
6.1.3 选择不同的业务领域 | 第45页 |
6.1.4 创新租赁产品 | 第45页 |
6.1.5 引进和培养复合型人才 | 第45-46页 |
6.2 我国金融租赁行业对商业银行金融租赁业务的风险管理措施 | 第46页 |
6.3 我国政府对商业银行金融租赁业务的风险管理措施 | 第46-49页 |
6.3.1 加大对商业银行金融租赁业务的财税支持 | 第46-47页 |
6.3.2 完善商业银行金融租赁业的监管制度 | 第47页 |
6.3.3 促进金融租赁业的信用制度与保险制度的结合 | 第47-48页 |
6.3.4 完善金融租赁业的法律法规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