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缩略词表 | 第15-16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6-40页 |
第一章 作物分子遗传及产量相关性状研究进展 | 第16-32页 |
1.1 基于连锁分析的QTL作图 | 第17-22页 |
1.1.1 作图群体类型 | 第17-19页 |
1.1.2 分子标记和图谱构建 | 第19-20页 |
1.1.3 QTL作图方法 | 第20-22页 |
1.2 关联分析 | 第22-26页 |
1.2.1 连锁不平衡(LD)及其测定方法 | 第22-23页 |
1.2.2 影响连锁不平衡的因素及连锁不平衡的衰减 | 第23页 |
1.2.3 关联分析的分析方法 | 第23-24页 |
1.2.4 关联分析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 第24-26页 |
1.3 连锁作图与关联作图的结合 | 第26-27页 |
1.4 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克隆与分子育种 | 第27-32页 |
1.4.1 产量相关性状的基因/QTL克隆 | 第27-28页 |
1.4.2 作物分子育种策略 | 第28-32页 |
第二章 大豆种质资源和产量相关性状的分子遗传研究进展 | 第32-38页 |
2.1 大豆种质资源的意义 | 第32页 |
2.2 大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 第32-34页 |
2.3 大豆QTL定位研究进展 | 第34-36页 |
2.3.1 大豆分子遗传图谱 | 第34页 |
2.3.2 大豆产量相关性状的分子遗传研究进展 | 第34-36页 |
2.4 关联分析在大豆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 第36-37页 |
2.4.1 大豆的LD衰减 | 第36页 |
2.4.2 大豆关联分析研究现状 | 第36-37页 |
2.5 野生大豆资源的利用 | 第37-38页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与内容 | 第38-40页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 第40-140页 |
第三章 用重组自交系群体检测大豆产量相关性的QTL | 第40-64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2页 |
3.1.1 供试材料 | 第40-41页 |
3.1.2 分子遗传连锁图谱 | 第41页 |
3.1.3 田间试验设计 | 第41页 |
3.1.4 性状测定 | 第41页 |
3.1.5 表型数据分析 | 第41-42页 |
3.1.6 QTL分析 | 第42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2-60页 |
3.2.1 表型数据分析 | 第42-44页 |
3.2.2 产量相关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44-46页 |
3.2.3 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 第46-60页 |
3.3 讨论 | 第60-64页 |
3.3.1 大豆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及年度间检测的稳定性 | 第60-61页 |
3.3.2 QTL共位与性状相关 | 第61-62页 |
3.3.3 联合QTL检测与上位性QTL检测 | 第62-64页 |
第四章 用SSR标记分析大豆种质资源群体遗传多样性与群体结构 | 第64-78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64-67页 |
4.1.1 材料 | 第64页 |
4.1.2 DNA提取、PCR和SSR标记分型 | 第64-66页 |
4.1.3 统计分析 | 第66-67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67-75页 |
4.2.1 遗传多样性 | 第67-71页 |
4.2.2 遗传多样性在栽培大豆与野生大豆之间的比较 | 第71-72页 |
4.2.3 群体结构 | 第72-73页 |
4.2.4 主坐标分析(PCoA) | 第73-74页 |
4.2.5 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的系统进化分析 | 第74-75页 |
4.2.6 分子方差分析 | 第75页 |
4.3 讨论 | 第75-78页 |
4.3.1 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75-76页 |
4.3.2 群体结构及栽培大豆与野生大豆间的基因渗入 | 第76页 |
4.3.3 对大豆驯化和育种的启示 | 第76-78页 |
第五章 栽培大豆产量相关性状与SSR的关联分析 | 第78-108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79-80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79页 |
5.1.2 田间试验设计 | 第79页 |
5.1.3 DNA提取与分子标记 | 第79页 |
5.1.4 统计分析 | 第79-80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80-103页 |
5.2.1 遗传多样性 | 第80-81页 |
5.2.2 群体结构与连锁不平衡 | 第81-83页 |
5.2.3 Relative Kinship | 第83-84页 |
5.2.4 表型变异分析 | 第84-86页 |
5.2.5 产量相关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86-88页 |
5.2.6 十个产量相关性状与SSR的关联分析 | 第88-96页 |
5.2.7 共关联标记 | 第96-100页 |
5.2.8 与十个大豆产量及相关性状关联的SSR标记优异等位变异的挖掘 | 第100-103页 |
5.3 讨论 | 第103-108页 |
5.3.1 遗传多样性 | 第103-104页 |
5.3.2 群体结构与连锁不平衡 | 第104-105页 |
5.3.3 产量相关性状的变异与相关 | 第105-106页 |
5.3.4 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106-108页 |
第六章 在野生大豆群体中用关联分析的方法鉴定与产量相关性状关联的SSR标记 | 第108-122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109-110页 |
6.1.1 材料 | 第109页 |
6.1.2 田间试验与性状调查 | 第109页 |
6.1.3 DNA提取与SSR标记 | 第109页 |
6.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109页 |
6.1.5 群体结构分析与材料间的亲缘关系 | 第109-110页 |
6.1.6 关联分析 | 第110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110-118页 |
6.2.1 SSR标记的遗传多样性 | 第110-111页 |
6.2.2 群体结构与连锁不平衡 | 第111-114页 |
6.2.3 表型变异和相关分析 | 第114-116页 |
6.2.4 六个产量相关性状与SSR位点的关联分析 | 第116-118页 |
6.2.5 与多个性状共关联的标记位点 | 第118页 |
6.3 讨论 | 第118-122页 |
6.3.1 多样性分析与群体结构 | 第118-119页 |
6.3.2 野生大豆与产量改良 | 第119-120页 |
6.3.3 产量相关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 | 第120-122页 |
第七章 大豆籽粒大小与粒型性状与SNP标记的关联分析 | 第122-140页 |
7.1 材料与方法 | 第123-124页 |
7.1.1 材料 | 第123页 |
7.1.2 田间试验设计及性状调查 | 第123-124页 |
7.1.3 数据分析 | 第124页 |
7.1.4 关联分析 | 第124页 |
7.2 结果与分析 | 第124-137页 |
7.2.1 群体结构 | 第124页 |
7.2.2 191份大豆品种籽粒大小和粒型的表型变异 | 第124-126页 |
7.2.3 大豆籽粒大小各性状的相关分析 | 第126页 |
7.2.4 籽粒大小性状与SNP的关联分析 | 第126-136页 |
7.2.5 共关联标记 | 第136-137页 |
7.3 讨论 | 第137-140页 |
7.3.1 群体结构与关联分析模型比较 | 第137-138页 |
7.3.2 关联分析及表型相关 | 第138-140页 |
全文结论 | 第140-142页 |
本研究主要创新之处 | 第142-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60页 |
附录 | 第160-176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论文 | 第176-178页 |
致谢 | 第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