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部分阿枯米类生物碱的合成研究及钯催化的芳炔偶联反应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阿枯米类生物碱的概述第13-22页
    1.1 阿枯米类生物碱名称的由来第13页
    1.2 阿枯米类生物碱在天然产物中的分类和在植物中的分布第13-16页
    1.3 阿枯米类生物碱的几类常见骨架第16-19页
    1.4 阿枯米类生物碱的生物活性第19-20页
    1.5 参考文献第20-22页
第2章 前人关于阿枯米类生物碱的合成研究总结第22-76页
    2.1 Fritz和Fischer首次合成1,2,3,4-四氢-9a,4a-桥氨乙基-9H-咔唑第22页
    2.2 Dolby的尝试第22-23页
    2.3 Bosch、Bennasar和Amat的尝试第23-25页
    2.4 Joule的尝试第25页
    2.5 Cox和Robinson合成1,2,3,4-四氢-9a,4a-桥氨乙基-9H-咔唑第25-26页
    2.6 Levy利用Diels-Alder反应构筑1,2,3,4-四氢-9a,4a-桥氨乙基-9H-咔唑骨架第26页
    2.7 Overman首次合成(+)-Minfiensine第26-28页
    2.8 秦勇教授合成(±)-Minfiensine,(±)-Vincorine,(+)-Strictamine第28-32页
        2.8.1 (±)-Minfiensine全合成第28-29页
        2.8.2 (±)-Vincorine的首次全合成第29-30页
        2.8.3 (+)-Strictamine的形式合成第30-31页
        2.8.4 (+)-Strictamine的全合成第31-32页
    2.9 Macmillan高效合成(+)-Minfiensine和(-)-Vincorine第32-34页
        2.9.1 九步合成(+)-Minfiensine第32-33页
        2.9.2 九步合成(-)-Vincorine第33-34页
    2.10 Wang利用金催化反应形式合成(±)-Minfiensine第34-35页
    2.11 赵刚研究员利用手性小分子催化构筑1,2,3,4-四氢-9a,4a-桥氨乙基-9H-咔唑骨架第35-36页
    2.12 Reisman合成1,2,3,4-四氢-9a,4a-桥氨乙基-9H-咔唑骨架第36页
    2.13 Garg合成多个阿枯米类生物碱第36-40页
        2.13.1 (±)-AspidophyllineA的首次全合成第36-37页
        2.13.2 (±)-Picrinine的首次全合成第37-38页
        2.13.3 (-)-AspidophyllineA,(+)-Strictamine和(-)-2(S)-Cathafoline的全合成第38-40页
    2.14 Padwa合成(±)-Minfiensine第40-41页
    2.15 邱发洋研究员合成(±)-Minfiensine第41-42页
    2.16 Cook的尝试第42-43页
    2.17 Smith合成(+)-ScholarisineA第43-44页
    2.18 马大为研究员合成(-)-Vincorine和(±)-AspidophyllineA第44-46页
        2.18.1 (-)-Vincorine的全合成第44-45页
        2.18.2 (±)-AspidophyllineA的全合成第45-46页
    2.19 梁广鑫教授合成1,2,3,4-四氢-9a,4a-桥氨乙基-9H-咔唑骨架第46-47页
    2.20 Tokuyama尝试合成(±)-Strictamine第47-48页
    2.21 Matsuo合成阿枯米类生物碱骨架第48-49页
    2.22 Kato和Higuchi合成(±)-ScholarisineA的骨架第49-50页
    2.23 Shi合成(±)-AspidophyllineA的骨架第50-51页
    2.24 Zhu合成(±)-AspidophyllineA和(±)-Strictamine第51-54页
        2.24.1 尝试合成(±)-Strictamine第51-52页
        2.24.2 完成(±)-AspidophyllineA的全合成第52-53页
        2.24.3 完成(±)-Strictamine的首次全合成第53-54页
    2.25 Snyder合成(+)-ScholarisineA和(+)-Strictamine第54-56页
        2.25.1 完成(+)-ScholarisineA的全合成第54-55页
        2.25.2 完成(+)-Strictamine的形式合成第55-56页
    2.26 Yang合成1,2,3,4-四氢-9a,4a-桥氨乙基-9H-咔唑骨架第56页
    2.27 Hughes和Wu合成一些阿枯米类生物碱骨架第56-57页
    2.28 游书力研究员合成阿枯米类生物碱骨架第57-58页
    2.29 祖连锁研究员合成多个阿枯米类生物碱第58-61页
        2.29.1 氮杂频哪醇重排策略简介第58页
        2.29.2 (±)-Minfiensine的形式合成第58-59页
        2.29.3 (±)-CalophylineA的合成第59-60页
        2.29.4 (±)-CalophylineA,(±)-Deformylcorymine和(±)-strictamine的全合成第60-61页
    2.30 廖学斌研究员形式合成(±)-Minfiensine第61-62页
    2.31 杨玉荣研究员合成(-)-AspidophyllineA第62-63页
    2.32 李昂研究员合成(-)-Aspidodasycarpine,(-)-Lonicerine和(-)-Lanciferine第63-65页
    2.33 焦雷副教授合成(+)-Minfiensine第65-66页
    2.34 Fujii和Ohno形式合成(±)-Strictamine第66-67页
    2.35 Gaich形式合成(±)-Strictamine第67-69页
    2.36 Blakey合成阿枯米类生物碱骨架第69-70页
    2.37 翟宏斌教授合成(-)-AspidophyllineA第70-71页
    2.38 高栓虎教授合成ScholarisineK和AlstolactineA第71-72页
    2.39 汤文军研究员形式合成(-)-Minfiensine第72-73页
    2.40 参考文献第73-76页
第3章 天然产物(±)-Strictamine的合成研究第76-160页
    3.1 天然产物(±)-Strictamine的逆合成分析第76-77页
    3.2 在哌啶酮的2位引入相应烷基链第77-84页
        3.2.1 利用锌试剂的方法第77页
        3.2.2 利用羰基α位做成负离子的方法第77-79页
        3.2.3 利用烯胺的方法第79页
        3.2.4 先利用烯胺引入烯丙基再延伸侧链的方法第79-84页
    3.3 钯催化构建[3.3.1]环的尝试第84-86页
    3.4 金催化反应构筑[3.3.1]桥环化合物第86-90页
        3.4.1 制备烯醇硅醚第86-88页
        3.4.2 金催化的关环反应第88-89页
        3.4.3 更换保护基第89-90页
        3.4.4 金催化的关环反应第90页
    3.5 在[3.3.1]二环化合物中引入烯基碘片段第90-92页
    3.6 钯催化反应构建三环骨架第92-94页
    3.7 Heck反应构建三环骨架第94-96页
    3.8 用不饱和双键构建三环骨架第96-101页
        3.8.1 尝试插羰反应合成化合物3-第97-98页
        3.8.2 尝试氧化亚甲基反应合成化合物3-74第98-99页
        3.8.3 在化合物3-74上引入烯基碘片段第99-101页
        3.8.4 关环尝试第101页
    3.9 尝试先在不饱和双键上引入官能团第101-102页
    3.10 Johnson-Claisen重排反应策略第102-104页
    3.11 总结第104-105页
    3.12 参考文献第105-106页
    3.13 实验部分第106-129页
        3.13.1 化合物3-13和3-4的合成与核磁数据第106-107页
        3.13.2 化合物3-16的合成与核磁数据第107页
        3.13.3 化合物3-19的合成与核磁数据第107-108页
        3.13.4 化合物3-22的合成与核磁数据第108-109页
        3.13.5 化合物3-24的合成与核磁数据第109页
        3.13.6 化合物3-28a和3-28b的合成与核磁数据第109-110页
        3.13.7 化合物3-4的合成与核磁数据第110-111页
        3.13.8 化合物3-33的合成与核磁数据第111-112页
        3.13.9 化合物3-31、3-34、3-35和3-36的合成与核磁数据第112-113页
        3.13.10 化合物3-38的合成与核磁数据第113页
        3.13.11 化合物3-40的合成与核磁数据第113-114页
        3.13.12 化合物3-41的合成与核磁数据第114页
        3.13.13 化合物3-43的合成与核磁数据第114-115页
        3.13.14 化合物3-45和3-47的合成与核磁数据第115-116页
        3.13.15 化合物3-48的合成与核磁数据第116-117页
        3.13.16 化合物3-53和3-55的合成与核磁数据第117-118页
        3.13.17 化合物3-59的合成与核磁数据第118页
        3.13.18 化合物3-65的合成与核磁数据第118-119页
        3.13.19 化合物3-68,3-69,3-70,3-71和3-60的合成与核磁数据第119-122页
        3.13.20 化合物3-72和3-73的合成与核磁数据第122页
        3.13.21 化合物3-77和3-78的合成与核磁数据第122-123页
        3.13.22 化合物3-74和3-80的合成与核磁数据第123-124页
        3.13.23 化合物3-82的合成与核磁数据第124-125页
        3.13.24 化合物3-83,3-84和3-75的合成与核磁数据第125-126页
        3.13.25 化合物3-85的合成与核磁数据第126-127页
        3.13.26 化合物3-96,3-97和3-98的合成与核磁数据第127-129页
    3.14 部分新化合物核磁谱图数据第129-160页
第4章 天然产物(±)-AspidophyllineA的合成研究第160-226页
    4.1 天然产物(-)-AspidophyllineA的逆合成分析第160-161页
    4.2 有机小分子催化路线合成研究第161-165页
        4.2.1 模型反应研究第161-163页
        4.2.2 Michael受体4-18的合成第163-165页
        4.2.3 手性小分子催化反应的初步尝试第165页
    4.3 吲哚乙酸衍生物对不饱和三键加成的方案探索第165-169页
        4.3.1 合成思路第165-166页
        4.3.2 化合物4-28的合成第166-167页
        4.3.3 双酯基吲哚对不饱和三键的Michael加成反应第167页
        4.3.4 化合物4-27的关环尝试第167-168页
        4.3.5 单酯基吲哚对不饱和三键的Michael加成尝试第168-169页
    4.4 α-醛基酯的Wittig反应路线探索第169-170页
    4.5 关环反应的尝试第170-172页
    4.6 酰胺N上引入Boc保护基第172-177页
        4.6.1 脱除苄基第172页
        4.6.2 更换供电子基团苄基为吸电子基团Boc第172-173页
        4.6.3 不带供电子基团苄基第173页
        4.6.4 更换苄基为对甲氧基苄基第173-174页
        4.6.5 得到关环产物第174-175页
        4.6.6 脱除PMB保护引入Boc保护基第175-177页
    4.7 PS环化反应研究第177-179页
        4.7.1 单还原酰胺第177页
        4.7.2 酸性条件下的分子内PS环化反应第177-179页
        4.7.3 化合物4-77的合成第179页
    4.8 引入二碳片段第179-180页
    4.9 调整酯基的其他尝试第180-183页
    4.10 总结第183-185页
    4.11 参考文献第185-186页
    4.12 实验部分第186-206页
        4.12.1 化合物4-13/4-13’的合成与核磁数据第186-187页
        4.12.2 化合物4-19的合成与核磁数据第187页
        4.12.3 未知化合物4-23的合成与核磁数据第187-188页
        4.12.4 化合物4-18的合成与核磁数据第188页
        4.12.5 化合物4-28的合成与核磁数据第188-189页
        4.12.6 化合物4-27的合成与核磁数据第189-190页
        4.12.7 化合物4-33或4-34的合成与核磁数据第190页
        4.12.8 化合物4-36的合成与核磁数据第190-191页
        4.12.9 化合物4-39的合成与核磁数据第191页
        4.12.10 化合物4-41和4-42的合成与核磁数据第191-192页
        4.12.11 化合物4-44的合成与核磁数据第192-193页
        4.12.12 化合物4-46的合成与核磁数据第193页
        4.12.13 化合物4-43的合成与核磁数据第193-194页
        4.12.14 化合物4-45和4-45’的合成与核磁数据第194-195页
        4.12.15 化合物4-49和4-51的合成与核磁数据第195页
        4.12.16 化合物4-57的合成与核磁数据第195-196页
        4.12.17 化合物4-58的合成与核磁数据第196-197页
        4.12.18 化合物4-64,4-65和4-66的合成与核磁数据第197-199页
        4.12.19 化合物4-67的合成与核磁数据第199页
        4.12.20 化合物4-68的合成与核磁数据第199-200页
        4.12.21 化合物4-70的合成与核磁数据第200页
        4.12.22 化合物4-69的合成与核磁数据第200-201页
        4.12.23 化合物4-71,4-72和4-73的合成与核磁数据第201-202页
        4.12.24 化合物4-75和4-77的合成与核磁数据第202-203页
        4.12.25 化合物4-80和4-82的合成与核磁数据第203-204页
        4.12.26 化合物4-84,4-85和4-86的合成与核磁数据第204-206页
    4.13 谱图数据第206-226页
第5章 芳炔与烯丙基钯的偶联反应研究第226-292页
    5.1 芳炔简介第226-229页
        5.1.1 芳炔的提出与结构特征第226-227页
        5.1.2 芳炔的制备方法第227-228页
        5.1.3 芳炔的反应第228-229页
    5.2 烯丙基钯简介第229-236页
        5.2.1 烯丙基钯结构特征第229页
        5.2.2 烯丙基钯的生成方法第229-230页
        5.2.3 烯丙基钯的反应类型第230-232页
        5.2.4 亲核试剂进攻烯丙基钯的中间碳-环丙烷化第232-235页
        5.2.5 亲核试剂进攻烯丙基钯的中间碳-烯丙基化第235-236页
    5.3 苯炔和烯基苯并恶嗪酮的偶联反应第236-246页
        5.3.1 课题思路第236-237页
        5.3.2 反应的初步尝试和产物结构鉴定第237-238页
        5.3.3 反应条件优化第238-242页
        5.3.4 底物拓展-烯基苯并恶嗪酮第242-244页
        5.3.5 底物拓展-芳炔第244页
        5.3.6 机理讨论第244-246页
        5.3.7 总结第246页
    5.4 参考文献第246-248页
    5.5 实验部分第248-264页
        5.5.1 底物的制备和未知化合物谱图数据第248-252页
        5.5.2 本方法学操作步骤和产物谱图数据第252-264页
    5.6 未知化合物的谱图数据第264-291页
    5.7 化合物3aa的单晶第291-292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292-293页
致谢第293页

论文共2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激活型小分子及自组装纳米探针在分子影像中的应用
下一篇:Lundurine及相关生物碱的合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