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1.2.1 水土漏失的提出 | 第10-12页 |
1.2.2 水土漏失特点 | 第12页 |
1.2.3 水土漏失机理 | 第12-14页 |
1.2.4 水土漏失的危害 | 第14-15页 |
1.2.5 水土漏失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3 研究切入点与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1 研究切入点 | 第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 研究创新点与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4.1 研究创新点 | 第18-19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20-33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0-25页 |
2.1.1 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 | 第20-23页 |
2.1.2 岩溶泉流域概况 | 第23-25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5-33页 |
2.2.1 野外调查与地质环境类型区划分 | 第25-26页 |
2.2.2 降雨量与泉流量监测 | 第26-27页 |
2.2.3 水样采集与测试 | 第27-31页 |
2.2.4 土样采集与测试 | 第31-33页 |
3 表层岩溶泉流域水土漏失过程 | 第33-54页 |
3.1 水土漏失的宏观特征 | 第33-37页 |
3.2 降雨量与泉流量变化 | 第37-47页 |
3.2.1 降雨量变化 | 第37-39页 |
3.2.2 泉流量变化 | 第39-40页 |
3.2.3 泉水来源 | 第40-41页 |
3.2.4 不同降雨强度泥沙含量变化 | 第41-44页 |
3.2.5 水化学与输沙量关系 | 第44-45页 |
3.2.6 浊度与泥沙含量的关系 | 第45-47页 |
3.3 土壤沉积量 | 第47-53页 |
3.3.1 水土漏失模型的建立 | 第47-50页 |
3.3.2 土壤沉积量计算 | 第50-53页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53-54页 |
4 表层岩溶泉流域泥沙来源研究 | 第54-65页 |
4.1 岩溶泉流域表层土壤137Cs、210Pb和210Pbex含量 | 第54-55页 |
4.1.1 布洋一号泉流域表层土壤 | 第54页 |
4.1.2 龙何下泉流域表层土壤 | 第54-55页 |
4.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137Cs剖面分布特征 | 第55-57页 |
4.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210Pb剖面分布特征 | 第57-59页 |
4.4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210Pbex剖面分布特征 | 第59-61页 |
4.5 沉积泥沙来源 | 第61-63页 |
4.5.1 泉口沉积泥沙来源模型的建立 | 第61-62页 |
4.5.2 泉口沉积泥沙来源分析 | 第62-63页 |
4.6 小结与讨论 | 第63-65页 |
5 水土漏失防治措施与建议 | 第65-6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7-70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7-68页 |
6.2 主要问题与不足 | 第68页 |
6.3 进一步工作展望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个人简介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