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6-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1.1 城镇化健康发展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 第16页 |
1.1.2 淮河生态经济带健康城镇化发展是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具体要求 | 第16-17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7-18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8页 |
1.3 研究区域、数据来源与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1.3.1 研究区域范围界定 | 第18-19页 |
1.3.2 数据来源 | 第19页 |
1.3.3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0-2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4-34页 |
2.1 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 | 第24-27页 |
2.1.1 相关概念 | 第24-26页 |
2.1.2 基础理论 | 第26-27页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7-31页 |
2.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27-29页 |
2.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29-31页 |
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31-34页 |
2.3.1 国外研究述评 | 第31-32页 |
2.3.2 国内研究述评 | 第32-34页 |
3 淮河生态经济带健康城镇化发展水平过程演化分析 | 第34-50页 |
3.1 健康城镇化各子系统分析 | 第34-45页 |
3.1.1 人口优质发展 | 第34-36页 |
3.1.2 经济持续发展 | 第36-38页 |
3.1.3 生活美好小康 | 第38-40页 |
3.1.4 空间有序开发 | 第40-42页 |
3.1.5 坏境优先保护 | 第42-44页 |
3.1.6 城乡协调发展 | 第44-45页 |
3.2 指标体系构建 | 第45-46页 |
3.3 健康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分析 | 第46-50页 |
4 淮河生态经济带健康城镇化发展水平格局演化分析 | 第50-66页 |
4.1 健康城镇化水平格局演化分析 | 第50-54页 |
4.1.1 2005 年健康城镇化发展水平空间特征 | 第50-51页 |
4.1.2 2010 年健康城镇化发展水平空间特征 | 第51-52页 |
4.1.3 2015 年健康城镇化发展水平空间特征 | 第52-53页 |
4.1.4 健康城镇化发展水平总体空间特征 | 第53-54页 |
4.2 健康城镇化各子系统格局演化分析 | 第54-62页 |
4.2.1 人口优质发展 | 第55-56页 |
4.2.2 经济持续发展 | 第56-57页 |
4.2.3 生活美好小康 | 第57-59页 |
4.2.4 空间有序开发 | 第59-60页 |
4.2.5 环境优先保护 | 第60-61页 |
4.2.6 城乡协调发展 | 第61-62页 |
4.3 健康城镇化水平空间集聚特征 | 第62-66页 |
4.3.1 全局分析:空间集聚特征显著 | 第62-63页 |
4.3.2 局部分析:空间极化效应进一步增强 | 第63-66页 |
5 淮河生态经济带健康城镇化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 第66-70页 |
5.1 数据说明 | 第66-67页 |
5.2 实证分析 | 第67-70页 |
6 淮河生态经济带健康城镇化优化发展对策 | 第70-80页 |
6.1 提高人口素质,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 第71-72页 |
6.1.1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水平 | 第71页 |
6.1.2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 第71-72页 |
6.2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 第72-74页 |
6.2.1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 第72-73页 |
6.2.2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第73页 |
6.2.3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 | 第73-74页 |
6.3 改善民生环境,提升民众幸福感 | 第74-76页 |
6.3.1 不断增加居民收入 | 第74页 |
6.3.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第74-75页 |
6.3.3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 第75-76页 |
6.4 注重规划先行,促进空间开发有序合理 | 第76页 |
6.4.1 坚守耕地红线不动摇 | 第76页 |
6.4.2 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 | 第76页 |
6.5 保护生态环境,打造和谐宜居城市 | 第76-78页 |
6.5.1 提高民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 第77页 |
6.5.2 改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 第77页 |
6.5.3 倡导生态城市建设。 | 第77-78页 |
6.6 统筹城乡协调,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 第78-80页 |
6.6.1 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第78页 |
6.6.2 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差距 | 第78-80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80-81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81页 |
7.3 不足与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作者简历 | 第88-9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