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地方农业经济论文

“新常态”下的乡村旅游规划研究--以夹江县马村乡石堰村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1-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1 “新常态”的提出第11页
        1.1.2 乡村发展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第11页
        1.1.3 乡村旅游的崛起第11-12页
    1.2 目的及意义第12-13页
        1.2.1 研究目的第12页
        1.2.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7页
        1.3.1 国内关于“新常态”的研究第13-14页
        1.3.2 国内外关于乡村发展的研究第14-16页
        1.3.3 国内外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第16-17页
    1.4 研究方法及拟创新点第17-18页
        1.4.1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4.2 拟创新点第18页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8-20页
        1.5.1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5.2 技术路线第19-20页
2 “新常态”及乡村旅游理论基础研究第20-27页
    2.1 何谓“新常态”第20-21页
        2.1.1 “新常态”的概念及内涵第20页
        2.1.2 “新常态”的特征第20页
        2.1.3 “新常态”的意义第20-21页
    2.2 乡村旅游的内涵、功能及运行机制第21-24页
        2.2.1 乡村旅游的基本内涵第21-22页
        2.2.2 乡村旅游的基本功能和作用第22页
        2.2.3 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及运行机制第22-24页
    2.3 乡村旅游规划的相关理论第24-26页
        2.3.1 城郊环城游憩带发展(ReBAM)第24页
        2.3.2 内生式发展理论第24-25页
        2.3.3 协同理论第25页
        2.3.4 旅游地生命演化周期理论第25-26页
    2.4 本章小结第26-27页
3 “新常态”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第27-35页
    3.1 “新常态”下乡村旅游的特征分析第27-28页
        3.1.1 产业转型升级的常态化第27页
        3.1.2 设施配套体系的完善化第27页
        3.1.3 景观开放方式的科学化第27-28页
    3.2 “新常态”下乡村旅游发展机遇和挑战第28-31页
        3.2.1 发展机遇第28-30页
        3.2.2 面临挑战第30-31页
    3.3 “新常态”下乡村旅游发展原则和路径第31-34页
        3.3.1 以全面的人才培养为基础第31-32页
        3.3.2 以创新性旅游产品为向导第32页
        3.3.3 以多元化的营销模式为手段第32-33页
        3.3.4 以优质的服务质量为根本第33页
        3.3.5 以规范化的管理为保障第33-34页
    3.4 本章小结第34-35页
4 夹江县马村乡石堰村现状分析第35-44页
    4.1 案例选取及目标概况第35-36页
        4.1.1 区位第35页
        4.1.2 自然环境第35-36页
        4.1.3 行政辖区及人口第36页
    4.2 马村乡石堰村现状第36-39页
        4.2.1 村庄建设与环境现状第36-37页
        4.2.2 土地利用现状第37-38页
        4.2.3 产业状况现状第38页
        4.2.4 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现状第38-39页
        4.2.5 特色资源现状第39页
    4.3 马村乡石堰村乡村旅游发展条件分析第39-42页
        4.3.1 政策条件分析第39-41页
        4.3.2 支撑保障条件第41-42页
        4.3.3 发展条件小结第42页
    4.4 本章小结第42-44页
5 “新常态”下马村乡石堰村旅游规划发展策略第44-76页
    5.1 明确规划原则与总体定位第44-47页
        5.1.1 规划原则第44-45页
        5.1.2 规划理念第45页
        5.1.3 规划目标第45-46页
        5.1.4 特色定位第46-47页
    5.2 制定旅游发展专项规划第47-54页
        5.2.1 “以人为本”的市场定位第47-48页
        5.2.2 “以点带片”实现景观开放方式科学化第48-49页
        5.2.3 以特色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结构第49-50页
        5.2.4 以多元化的营销模式打造旅游项目第50-51页
        5.2.5 以多选择的旅游线路提供优质的服务质量第51-52页
        5.2.6 以完善的旅游配套设施实现规范化管理第52-54页
    5.3 核心区规划建设第54-58页
        5.3.1 纸韵长廊第54-55页
        5.3.2 文化展示中心第55-56页
        5.3.3 文化体验中心第56-58页
    5.4 引导建筑建设第58-64页
        5.4.1 风貌定位第58-61页
        5.4.2 建筑风貌整治第61-64页
        5.4.3 村民住宅建筑设计第64页
    5.5 加强景观环境整治第64-71页
        5.5.1 打造微田园景观第64-65页
        5.5.2 节点环境整治第65-68页
        5.5.3 交通设施整治第68页
        5.5.4 滨水驳岸整治第68-69页
        5.5.5 景观元素整治第69-71页
    5.6 严格把控整体设计第71-73页
        5.6.1 建筑设计第71-72页
        5.6.2 户外广告标识设计第72页
        5.6.3 街道家具设计第72-73页
        5.6.4 绿地种植设计第73页
    5.7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与乡土特色第73-75页
        5.7.1 坚持保护原则第73页
        5.7.2 明确保护目标第73-74页
        5.7.3 划定保护范围,划分保护层次第74页
        5.7.4 选择合理的建筑保护和整治模式第74页
        5.7.5 控制保护建筑及保护文物的高度第74页
        5.7.6 保护古树名木第74-75页
    5.8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结论与展望第76-77页
致谢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型分布式多能联供系统能量匹配特性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DSP的电梯异常监控摄像机系统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