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股东双重派生诉讼法律制度构建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3-14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14-15页 |
第2章 双重派生诉讼法律制度构建的基本理论 | 第15-22页 |
2.1 双重派生诉讼的含义与特征 | 第15-17页 |
2.1.1 双重派生诉讼的含义 | 第15-16页 |
2.1.2 双重派生诉讼的特征 | 第16-17页 |
2.2 双重派生诉讼的理论基础 | 第17-22页 |
2.2.1 以管理关系为核心的支持理论 | 第17-18页 |
2.2.2 以损害结果为核心的支持理论 | 第18-19页 |
2.2.3 围绕公司治理结构的支持理论 | 第19-22页 |
第3章 我国双重派生诉讼法律制度的需求因素 | 第22-30页 |
3.1 我国双重派生诉讼的内部需求因素 | 第22-24页 |
3.1.1 《公司法》保护缺失的需求 | 第22-23页 |
3.1.2 相关法律的保护需求 | 第23-24页 |
3.2 我国双重派生诉讼的外部需求因素 | 第24-26页 |
3.2.1 侵害行为的多样化之需求 | 第24-25页 |
3.2.2 股东自身冲突之需求 | 第25-26页 |
3.3 双重派生诉讼的特殊功能需求 | 第26-30页 |
3.3.1 增加违法成本 | 第26-27页 |
3.3.2 满足社会公众股股东的保护需求 | 第27-30页 |
第4章 域外双重派生诉讼法律制度的发展与启示 | 第30-36页 |
4.1 双重派生诉讼在美国的实践 | 第30-32页 |
4.1.1 美国双重派生诉讼的法律构成 | 第30-31页 |
4.1.2 特拉华州双重派生诉讼的发展 | 第31-32页 |
4.2 双重派生诉讼在日本的实践 | 第32-34页 |
4.2.1 双重派生诉讼的日本源起 | 第32-33页 |
4.2.2 日本双重派生诉讼的制度设计 | 第33-34页 |
4.3 域外双重派生诉讼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34-36页 |
第5章 我国双重派生诉讼法律制度设计 | 第36-45页 |
5.1 双重派生诉讼的主体资格设计 | 第36-40页 |
5.1.1 双重派生诉讼之原告 | 第36-38页 |
5.1.2 双重派生诉讼之被告 | 第38-40页 |
5.2 特别诉讼委员会的前置程序设计 | 第40-42页 |
5.2.1 特别诉讼委员会的起诉判断 | 第40-41页 |
5.2.2 特别诉讼委员会的本土化 | 第41-42页 |
5.3 费用担保与和解程序设计 | 第42-45页 |
5.3.1 双重派生诉讼的费用担保 | 第42-43页 |
5.3.2 双重派生诉讼的和解程序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