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动因与背景 | 第11-12页 |
1.2 天地一体化网络模拟与仿真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2-15页 |
1.2.1 天地一体化网络模拟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天地一体化网络仿真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天地一体化网络节点仿真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4 天地一体化网络模拟与仿真发展趋势 | 第15页 |
1.3 基于云平台的天地一体化网络仿真需求 | 第15-16页 |
1.4 研究目标及意义 | 第16页 |
1.5 研究内容及论文组织结构 | 第16-18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技术 | 第18-28页 |
2.1 天地一体化网络简介 | 第18-19页 |
2.2 云计算及相关技术 | 第19-23页 |
2.2.1 云计算 | 第19-21页 |
2.2.2 计算虚拟化 | 第21-22页 |
2.2.3 网络虚拟化 | 第22页 |
2.2.4 网络功能虚拟化 | 第22-23页 |
2.3 天地一体化网络仿真测试云简介 | 第23-26页 |
2.3.1 天地一体化网络仿真需求分析 | 第23-24页 |
2.3.2 仿真测试云功能特性 | 第24页 |
2.3.3 仿真测试云分层架构 | 第24-26页 |
2.4 异构节点仿真技术 | 第26-27页 |
2.4.1 节点异构性 | 第26页 |
2.4.2 异构节点虚拟化 | 第26-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基于云平台的天地一体化网络节点仿真方案设计与实现 | 第28-41页 |
3.1 天地一体化网络仿真测试原理 | 第28-29页 |
3.1.1 节点仿真测试原理 | 第28-29页 |
3.1.2 链路仿真测试原理 | 第29页 |
3.2 天地一体化网络节点仿真方案设计 | 第29-34页 |
3.2.1 节点仿真测试环境设计 | 第30-32页 |
3.2.2 基于全虚拟化技术的节点仿真方案设计 | 第32-33页 |
3.2.3 基于容器技术的节点仿真方案设计 | 第33-34页 |
3.3 天地一体化网络节点仿真方案实现 | 第34-40页 |
3.3.1 节点仿真测试环境搭建 | 第35-36页 |
3.3.2 基于KVM的节点仿真方案实现 | 第36-39页 |
3.3.3 基于Docker的节点仿真方案实现 | 第39-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天地一体化网络异构节点仿真增强方案设计 | 第41-51页 |
4.1 异构节点仿真设计思路 | 第41-42页 |
4.2 关键技术 | 第42-46页 |
4.2.1 异构节点仿真关键技术 | 第42-44页 |
4.2.2 异构计算资源管理关键技术 | 第44-46页 |
4.3 异构节点仿真增强方案设计 | 第46-50页 |
4.3.1 基于全虚拟化技术的异构节点仿真增强方案 | 第46-48页 |
4.3.2 基于容器技术和半虚拟化技术的异构节点仿真增强方案 | 第48-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天地一体化网络异构节点仿真增强方案实现 | 第51-65页 |
5.1 基于Qemu-system技术异构节点仿真增强方案实现 | 第51-58页 |
5.1.1 异构虚拟机镜像制作 | 第51-53页 |
5.1.2 仿真测试云前端配置 | 第53-55页 |
5.1.3 仿真测试云后端配置 | 第55-57页 |
5.1.4 实现结果检验 | 第57-58页 |
5.2 基于Docker和Qemu-user技术异构节点仿真增强方案实现 | 第58-64页 |
5.2.1 异构容器镜像制作 | 第59-60页 |
5.2.2 仿真测试云前端配置 | 第60-61页 |
5.2.3 仿真测试云后端配置 | 第61-62页 |
5.2.4 实现结果检验 | 第62-6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6章 异构节点仿真增强方案性能测试与评估 | 第65-74页 |
6.1 异构节点仿真方案优点和不足 | 第65-66页 |
6.2 异构实例计算性能测试与评估 | 第66-68页 |
6.3 异构实例网络性能测试与评估 | 第68-69页 |
6.4 异构仿真方案适用性分析 | 第69-73页 |
6.4.1 两种异构节点仿真方案的性能比较 | 第69-71页 |
6.4.2 两种异构节点仿真方案逼真度分析 | 第71-72页 |
6.4.3 两种方案在天地一体化网络中的适用范围 | 第72-73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74-76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74页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