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财政法论文--金融法论文--信托、信贷法论文

我国P2P网络平台借贷的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绪言第12-14页
    一、选题的缘由第12页
    二、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第12-13页
        (一)比较研究法第12-13页
        (二)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法第13页
        (三)文献分析法第13页
        (四)历史分析法第13页
    三、本文的创新和局限所在第13-14页
第1章 P2P网络借贷概述第14-27页
    1.1 网络借贷的含义第14-15页
        1.1.1 P2P网络借贷的概念第14页
        1.1.2 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概念第14-15页
    1.2 网络借贷的历史渊源第15-16页
        1.2.1 P2P网络借贷的起源第15页
        1.2.2 P2P网络借贷在中国的兴起第15-16页
    1.3 P2P网络借贷的特征第16-19页
        1.3.1 贷款门槛低,手续简便第16-18页
        1.3.2 借款人群广泛第18页
        1.3.3 信息交流快,交易便捷第18-19页
        1.3.4 无需抵押担保,借款利率高。第19页
    1.4 网络借贷的运营模式及发展现状第19-27页
        1.4.1 网络借贷的运营模式第19-22页
        1.4.2 P2P网络借贷发展的现状第22-27页
第2章 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性质和法律关系分析第27-31页
    2.1 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性质第27-28页
        2.1.1 P2P网络借贷平台的金融机构性质第27页
        2.1.2 P2P网络借贷平台的中介性质第27-28页
    2.2 P2P网络借贷的法律关系第28-31页
        2.2.1 借款合同关系第28-29页
        2.2.2 居间法律关系第29页
        2.2.3 债权转让法律关系第29页
        2.2.4 担保法律关系第29-31页
第3章 P2P网络借贷存在的问题第31-37页
    3.1 居间存在的问题第31-32页
        3.1.1 网络借贷平台的居间人身份第31页
        3.1.2 平台居间人的主体资格第31-32页
    3.2 借款合同存在的问题第32-34页
        3.2.1 电子合同的效力问题第32-33页
        3.2.2 融资性担保问题第33-34页
    3.3 债权转让问题第34页
    3.4 我国P2P网络借贷监管存在的问题第34-37页
第4章 国外P2P网络借贷法律规制经验借鉴第37-39页
    4.1 英国的法律规制的经验第37-38页
        4.1.1 政府监管第37页
        4.1.2 行业自律第37-38页
    4.2 美国的法律规制经验第38-39页
第5章 规范我国P2P网络借贷的建议第39-46页
    5.1 明确P2P网络借贷平台定位第39页
        5.1.1 金融信息服务中介第39页
        5.1.2 引入独立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第39页
    5.2 交易过程中的法律规制第39-41页
        5.2.1 确立标准的合同制度第39-40页
        5.2.2 确认合法的债权转让模式第40页
        5.2.3 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和保险制度第40-41页
    5.3 完善征信体系第41-42页
        5.3.1 建立P2P行业专业征信体系第41页
        5.3.2 适度的开放央行征信系统第41-42页
        5.3.3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第42页
    5.4 加强监管措施第42-44页
        5.4.1 稳固以银监会为主要的监管体系第42-43页
        5.4.2 加强行业自律性监督第43-44页
    5.5 立法建议第44-46页
        5.5.1 纳入《放贷人条例》规定范畴第44页
        5.5.2 明确合法的网络借贷与非法集资等犯罪行为的界限第44页
        5.5.3 加大对借贷双方信息安全的保护第44-46页
结论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50页
致谢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共享单车的法律规制
下一篇:限制最低转售价格的反垄断法规制--以“锐邦诉强生案”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