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身韵动作原理探寻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绪论 | 第6-9页 |
| (一) 研究对象与目的 | 第6页 |
| (二) 研究意义与价值 | 第6-7页 |
| (三) 研究现状与文献 | 第7-8页 |
| (四)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8-9页 |
| 一、身韵动作的身体运力原理 | 第9-21页 |
| (一) 丹田发力的学理追索 | 第9-13页 |
| 1、思想渊源 | 第9-10页 |
| 2、哲学基础 | 第10-11页 |
| 3、中医学基础 | 第11-12页 |
| 4、传统技艺的运用 | 第12-13页 |
| (二) “核心”力量的学理分析 | 第13-18页 |
| 1、核心区位 | 第13-15页 |
| 2、核心稳定性 | 第15-17页 |
| 3、人体运动链 | 第17-18页 |
| (三) 身韵动作的运力机制 | 第18-21页 |
| 1、意守丹田 | 第18-19页 |
| 2、化气为形 | 第19-20页 |
| 3、运力在腰 | 第20-21页 |
| 二、身韵动作的风格性原理 | 第21-31页 |
| (一) 局部形态原理 | 第21-22页 |
| 1、拧倾圆曲之态 | 第21-22页 |
| 2、俯仰开合之躯 | 第22页 |
| (二) 整体动律法则 | 第22-27页 |
| 1、手眼身步之法 | 第22-24页 |
| 2、三节六合之律 | 第24-25页 |
| 3、行云流水之势 | 第25-26页 |
| 4、圆游回转之天 | 第26-27页 |
| (三) 哲学范畴原理 | 第27-31页 |
| 1、子午阴阳之衡 | 第27-28页 |
| 2、九分为满之度 | 第28页 |
| 3、气韵生动之象 | 第28-29页 |
| 4、虚实相生之体 | 第29-31页 |
| 三、身韵动作原理的应用分析 | 第31-34页 |
| (一) 动力传导的意识启发 | 第31页 |
| (二) 语汇风格的整体把握 | 第31-32页 |
| (三) 情感意识的和合相融 | 第32-34页 |
| 结语 | 第34-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 致谢 | 第38-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