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 第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石炭纪地层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二叠纪地层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内容及工作量 | 第12-14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3 完成工作量 | 第13-14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4-22页 |
2.1 晚古生代区域地层 | 第15-18页 |
2.1.1 上石炭统 | 第15-16页 |
2.1.2 下二叠统 | 第16-17页 |
2.1.3 中二叠统哲斯组 | 第17-18页 |
2.2 区域岩浆岩 | 第18-19页 |
2.2.1 侵入岩 | 第18-19页 |
2.2.2 火山岩 | 第19页 |
2.3 区域构造 | 第19-22页 |
2.3.1 深大断裂 | 第20-21页 |
2.3.2 褶皱构造 | 第21-22页 |
第3章 下二叠统寿山沟组地质剖面研究 | 第22-34页 |
3.1 剖面介绍 | 第22-30页 |
3.1.1 西乌旗西部巴拉格尔地区宝恩布特乌苏剖面 | 第22-24页 |
3.1.2 西乌旗东部苏通索勒古伦哈拉吐及塔宾庙西呆亚愣敖瑞剖面 | 第24页 |
3.1.3 巴林左旗地区剖面 | 第24-25页 |
3.1.4 扎鲁特旗地区剖面 | 第25页 |
3.1.5 大石寨地区剖面 | 第25-30页 |
3.2 沉积环境分析 | 第30-31页 |
3.2.1 沉积盆地边缘沉积环境特征 | 第30页 |
3.2.2 沉积盆地中心沉积环境特征 | 第30-31页 |
3.3 沉积构造研究 | 第31页 |
3.4 古生物赋存层位及指示意义 | 第31-34页 |
第4章 下二叠统年代学特征 | 第34-45页 |
4.1 样品的岩石学特征 | 第34-36页 |
4.1.1 大石寨地区寿山沟组样品 | 第34-35页 |
4.1.2 西乌旗地区寿山沟组样品 | 第35-36页 |
4.2 碎屑锆石年龄特征 | 第36-42页 |
4.2.1 锆石特征 | 第36-37页 |
4.2.2 锆石年龄特征 | 第37-42页 |
4.3 寿山沟组的形成时代 | 第42-44页 |
4.4 存在的问题 | 第44-45页 |
第5章 讨论 | 第45-58页 |
5.1 地层层序对比 | 第45-48页 |
5.1.1 大兴安岭以西地区寿山沟组地层对比 | 第45-46页 |
5.1.2 大兴安岭以东地区寿山沟组地层对比 | 第46-48页 |
5.2 古生物特征对比 | 第48页 |
5.3 沉积环境对比 | 第48页 |
5.4 地层时代对比 | 第48-49页 |
5.5 物源对比 | 第49-58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7页 |
附录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