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采油工程论文--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论文

二氧化碳驱采出流体输送管道压降理论建模与应用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7-11页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7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7-10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10-11页
第二章 二氧化碳驱采出流体输送管道参数计算第11-19页
    2.1 油气两相流动参数第11-14页
        2.1.1 流量第11-12页
        2.1.2 流速第12页
        2.1.3 含气率和含液率第12-13页
        2.1.4 气液混合物的密度第13-14页
    2.2 油气两相物性参数第14-19页
        2.2.1 溶二氧化碳原油密度第14页
        2.2.2 溶二氧化碳原油粘度第14-15页
        2.2.3 二氧化碳密度第15-16页
        2.2.4 二氧化碳粘度第16-17页
        2.2.5 溶二氧化碳原油比热容第17页
        2.2.6 二氧化碳比定压摩尔热容第17页
        2.2.7 焦耳—汤姆逊效应系数第17页
        2.2.8 原油表面张力第17-19页
第三章 溶二氧化碳原油流变性实验研究第19-27页
    3.1 实验条件第19-20页
    3.2 粘度测量结果分析第20-24页
        3.2.1 溶二氧化碳后原油的的粘温特性第20-22页
        3.2.2 压力温度对粘度的影响第22-23页
        3.2.3 溶解气不同对粘度的影响第23-24页
    3.3 密度测量结果分析第24-25页
        3.3.1 压力温度对密度的影响第24-25页
        3.3.2 溶解气不同对密度的影响第25页
    3.4 溶解度测量结果分析第25-27页
第四章 流型及持液率判断第27-50页
    4.1 气液两相流的分类第27-28页
    4.2 流型判别方法的评价第28-39页
        4.2.1 Beggs-Brill流型判别方法第29-30页
        4.2.2 Mukherjee-Brill流型判别方法第30-31页
        4.2.3 Xiao-Brill流型判别方法第31-33页
        4.2.4 Barnea流型判别方法第33-34页
        4.2.5 流型影响因素分析第34-35页
        4.2.6 流型判别方法优选第35-39页
    4.3 持液率计算式的评价第39-50页
        4.3.1 Eaton持液率计算公式第40-41页
        4.3.2 Beggs-Brill持液率计算公式第41-44页
        4.3.3 Mukherjee-Brill持液率计算公式第44页
        4.3.4 持液率影响因素分析第44-46页
        4.3.5 持液率计算方法优选第46-50页
第五章 二氧化碳驱采出流体输送管道工艺计算第50-59页
    5.1 二氧化碳驱采出流体管道温降计算模型第50-51页
    5.2 二氧化碳驱采出流体管道压降计算模型第51-57页
        5.2.1 DuklerⅡ压降计算公式第52-53页
        5.2.2 Flanigan压降计算公式第53-54页
        5.2.3 Beggs-Brill压降计算公式第54-55页
        5.2.4 Mukherjee-Brill压降计算公式第55-56页
        5.2.5 组合压降计算模型第56-57页
    5.3 压降与温降的耦合数值计算第57-59页
第六章 计算实例与应用第59-65页
    6.1 编制计算机程序第59-61页
        6.1.1 程序简介第59页
        6.1.2 程序界面第59-61页
    6.2 计算实例及模型评价第61-62页
    6.3 二氧化碳驱采出流体输送管道稳态模拟第62-65页
        6.3.1 起点温度变化对压降的影响第62-63页
        6.3.2 气量变化对压降的影响第63页
        6.3.3 管径对压降的影响第63-65页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第65-66页
    7.1 结论第65页
    7.2 建议第65-66页
致谢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0页
附录第70-7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第72-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气井涡流排液采气工具有效作用长度研究
下一篇:浸没式燃烧汽化器传热特性数值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