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因裁判庭程序研究及制度适用
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导言 | 第13-23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3-15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15-16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6-21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21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21-22页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22-23页 |
第一章:死因裁判制度基础理论 | 第23-46页 |
第一节 死因裁判制度概述 | 第24-26页 |
一、从王权到人权:死因裁判制度的源起及发展 | 第24-25页 |
二、继承及演变:死因裁判制度的域外传播 | 第25-26页 |
第二节 死因裁判制度程序考量 | 第26-40页 |
一、死因裁判庭的组织构成 | 第26-27页 |
二、死因裁判庭程序概览 | 第27-40页 |
第三节 死因裁判制度评述 | 第40-46页 |
一、死因裁判制度的价值分析 | 第40-42页 |
二、死因裁判制度面临的质疑及挑战 | 第42-46页 |
第二章 我国死因调查程序现状研究 | 第46-56页 |
第一节 我国死因确认程序现状 | 第46-52页 |
一、涉及刑事犯罪案件的死因确认程序 | 第47-51页 |
二、医疗机构或家庭内发生的死亡案件的死因确定问题 | 第51-52页 |
第二节 我国死因确认制度程序反思 | 第52-56页 |
一、我国死因确认程序特征 | 第53-55页 |
二、反思:死因确认制度该何去何从 | 第55-56页 |
第三章 我国死因裁判的模式选择 | 第56-67页 |
第一节 重构死因确认程序的必要性分析 | 第57-58页 |
一、彰显程序公正的当然途径 | 第57页 |
二、合理配置司法资源的必然要求 | 第57-58页 |
三、实现公民参与的法治理念 | 第58页 |
第二节 死因裁判制度的模式比较 | 第58-63页 |
一、各模式基本特征概览 | 第58-61页 |
二、优势弊端之比较 | 第61-63页 |
第三节 我国引入死因裁判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 第63-67页 |
一、接受可能性:我国传统司法理念 | 第63-64页 |
二、实践可能性:司法改革的现实背景 | 第64-65页 |
三、运行可行性:较为成熟的借鉴蓝本 | 第65-67页 |
第四章 实践语境下死因裁判制度的具体构建 | 第67-93页 |
第一节 死因裁判庭之定位 | 第68-70页 |
一、司法?行政?——死因裁判庭的二重属性 | 第68页 |
二、裁判之外——死因裁判庭职责总述 | 第68-69页 |
三、死因裁判庭的逐步试点 | 第69-70页 |
第二节 死因裁判庭的组织构建 | 第70-75页 |
一、适格死因裁判官 | 第70-72页 |
二、死因裁判官的职责范围及职业保障 | 第72-74页 |
三、各司其职的死因裁判庭 | 第74-75页 |
第三节 死因裁判程序设计 | 第75-88页 |
一、报告死亡制度的引入 | 第75-78页 |
二、死因调查中的权力与权利 | 第78-82页 |
三、死因聆讯中的规则适用 | 第82-84页 |
四、死因陪审团的构建 | 第84-88页 |
第四节 死因裁决及后续事项 | 第88-91页 |
一、裁决结果及证明标准 | 第88-90页 |
二、死因裁判后续事项 | 第90-91页 |
第五节 死因裁判的程序性救济 | 第91-93页 |
一、监管与监督:死因裁判庭的权力制约 | 第91-92页 |
二、利害相关人诉讼权利保障 | 第92-93页 |
结语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8-99页 |
后记 | 第99-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