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腔光力系统中机械振子的冷却 | 第13-19页 |
1.1.1 腔光力系统装置及参数 | 第13-15页 |
1.1.2 冷却的研究动机及进展 | 第15-19页 |
1.2 连续变量纠缠态的量子导引 | 第19-25页 |
1.2.1 量子导引的研究概况 | 第19-20页 |
1.2.2 量子导引的研究动机 | 第20-22页 |
1.2.3 量子导引的最新进展 | 第22-25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5-28页 |
第二章 耦合量子点系统中纳米机械振子的基态冷却 | 第28-48页 |
2.1 引言 | 第28-30页 |
2.2 物理系统的描述 | 第30-35页 |
2.2.1 物理模型的描述和系统主方程 | 第30-32页 |
2.2.2 振子约化主方程和平均声子数速率方程 | 第32-35页 |
2.3 单极化态冷却纳米机械振子的行为分析 | 第35-46页 |
2.3.1 单极化态的制备和最优的量子干涉条件 | 第35-39页 |
2.3.2 强耦合区域纳米机械振子冷却的行为分析 | 第39-44页 |
2.3.3 中等耦合区域纳米机械振子冷却的行为分析 | 第44-46页 |
2.4 结论 | 第46-47页 |
2.5 附录:最优的参数方程的推导 | 第47-48页 |
第三章 级联光网络系统中手征耗散驱动的量子导引 | 第48-64页 |
3.1 引言 | 第48-50页 |
3.2 真空库驱动的手征耗散系统 | 第50-55页 |
3.2.1 手征量子网络系统的描述 | 第50-51页 |
3.2.2 手征耗散系统的马尔科夫动力学 | 第51-53页 |
3.2.3 纳米机械振子运动的约化主方程 | 第53-55页 |
3.3 弱耦合区域纳米机械振子间的纠缠动力学 | 第55-62页 |
3.3.1 两纳米机械振子的纠缠动力学 | 第55-58页 |
3.3.2 两纳米机械振子间的量子导引 | 第58-62页 |
3.4 结论 | 第62-63页 |
3.5 附录:含时的二阶关联函数的推导 | 第63-64页 |
第四章 基于双光子关联高斯态的量子导引和纠缠判据 | 第64-78页 |
4.1 引言 | 第64-65页 |
4.2 分束器的输入输出关联 | 第65-66页 |
4.3 任意双体高斯态量子导引的标准形式 | 第66-69页 |
4.4 单向量子导引的制备及标准形式的证实 | 第69-76页 |
4.4.1 压缩热态和真空输入及单(两)个单模局域幺正操作 | 第69-73页 |
4.4.2 压缩真空和热态输入以及两个单模局域幺正操作 | 第73页 |
4.4.3 两个不同压缩热态输入和两个单模局域幺正操作 | 第73-76页 |
4.5 结论 | 第76-78页 |
第五章 利用马尔科夫反馈实现腔场间的单向量子导引 | 第78-92页 |
5.1 引言 | 第78-79页 |
5.2 模型的描述和系统的主方程 | 第79-83页 |
5.3 腔场的纠缠特性 | 第83-86页 |
5.3.1 腔场对称态的纠缠特性 | 第84-85页 |
5.3.2 腔场非对称态的纠缠特性 | 第85-86页 |
5.4 量子导引判据和腔场间的量子导引性质 | 第86-91页 |
5.4.1 量子导引判据 | 第86-87页 |
5.4.2 腔场对称的量子导引 | 第87-88页 |
5.4.3 腔场非对称的量子导引 | 第88-91页 |
5.5 结论 | 第91-9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2-94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92-93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8-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