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机器人技术论文--机器人论文

基于多Agent的服务机器人协作与仿真系统设计与实现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3页
    1.1 背景与意义第11-13页
        1.1.1 服务机器人简介第11-12页
        1.1.2 机器人协作的研究内容第12-13页
        1.1.3 研究意义第13页
    1.2 协作问题与研究方法第13-15页
    1.3 机器人协作系统研究状况第15-19页
    1.4 协同SLAM问题及研究现状第19-21页
        1.4.1 机器人SLAM简介第19-21页
        1.4.2 协同SLAM研究现状第21页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第21-22页
    1.6 论文安排第22-23页
第2章 基于Agent的协作基本理论与关键技术第23-33页
    2.1 Agent与MAS简介第23-26页
        2.1.1 Agent特性与结构第23-24页
        2.1.2 MAS体系结构第24-26页
    2.2 基于MAS的协作系统关键技术第26-31页
        2.2.1 Agent协作流程第26-27页
        2.2.2 协作任务描述第27-28页
        2.2.3 协作内容设计第28页
        2.2.4 资源统计第28-29页
        2.2.5 协作形式第29页
        2.2.6 任务分配与调度第29-30页
        2.2.7 通信与交互第30-31页
    2.3 本章小结第31-33页
第3章 基于改进KQML的服务机器人通信机制研究第33-51页
    3.1 引言第33-34页
    3.2 基于KQML的Agent通信第34-40页
        3.2.1 KQML语法规范第34-35页
        3.2.2 KQML预定义原语第35-36页
        3.2.3 KQML语义表达第36-37页
        3.2.4 KQML通信机制第37-38页
        3.2.5 基于KQML的Agent通信逻辑结构第38-40页
    3.3 KQML通信协议的优势与不足第40-42页
        3.3.1 KQML通信协议的优势第40-41页
        3.3.2 KQML通信协议的不足第41页
        3.3.3 改进途径第41-42页
    3.4 基于状态变量的改进KQML通信协议第42-47页
        3.4.1 原子消息行为描述第42-43页
        3.4.2 原子通信模式描述第43-45页
        3.4.3 基于状态变量的改进KQML通信机制第45-47页
    3.5 网络间Agent通信行为原语第47-49页
    3.6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4章 基于Agent的服务机器人协作任务自适应调度方法第51-59页
    4.1 引言第51-52页
    4.2 模型定义第52-53页
    4.3 基本任务负载均衡方法第53-55页
        4.3.1 参数设定第53页
        4.3.2 方法流程第53-55页
    4.4 动态调整方法第55-56页
    4.5 自适应任务负载均衡特性第56-57页
        4.5.1 自适应性第57页
        4.5.2 容错性第57页
    4.6 仿真实验第57-58页
    4.7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5章 协同SLAM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第59-69页
    5.1 系统整体设计第59页
    5.2 资源统计Agent第59-60页
    5.3 任务分配与调度Agent第60-63页
    5.4 执行Agent第63-64页
    5.5 用户界面Agent第64-67页
        5.5.1 任务描述与分解第64-65页
        5.5.2 协同SLAM中定位与地图更新方法第65-66页
        5.5.3 探测路径规划方法第66-67页
    5.6 通信系统第67页
    5.7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6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69-77页
    6.1 实验平台与环境介绍第69-71页
        6.1.1 机器人和服务器简介第69-70页
        6.1.2 实验环境与配置第70-71页
    6.2 实验结果第71-74页
        6.2.1 远程控制界面第71-73页
        6.2.2 SLAM效果第73-74页
    6.3 实验系统分析第74-75页
        6.3.1 协作性分析第74-75页
        6.3.2 系统特性第75页
    6.4 本章小结第75-77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77-79页
    7.1 工作总结第77页
    7.2 工作展望第77-79页
参考文献第79-85页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5-87页
致谢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通信机房动力环境监控系统
下一篇:高速公路视频测速中的距离自动标定与测距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