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0页 |
1.1 水体重金属污染现状 | 第14页 |
1.2 重金属的危害性 | 第14-16页 |
1.2.1 对水生动物的危害 | 第14-15页 |
1.2.2 对水生植物的危害 | 第15页 |
1.2.3 对人体的危害 | 第15-16页 |
1.3 重金属污染水体的治理方法 | 第16-20页 |
1.3.1 离子交换法 | 第16页 |
1.3.2 混凝沉淀法 | 第16-17页 |
1.3.3 吸附法 | 第17页 |
1.3.4 生物法 | 第17-20页 |
第二章 水生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及其耐性机制研究 | 第20-28页 |
2.1 水生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研究 | 第20-21页 |
2.2 植物对重金属的耐性机制 | 第21-25页 |
2.2.1 细胞壁固化作用 | 第22页 |
2.2.2 液泡区室化 | 第22页 |
2.2.3 重金属在植物体内存在的化学形态 | 第22-23页 |
2.2.4 与有机物络合形成重金属配位体 | 第23-24页 |
2.2.5 诱导胁迫反应产物合成 | 第24-25页 |
2.2.6 抗氧化系统 | 第25页 |
2.3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25-26页 |
2.4 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水蕴草对Pb、Cd的富集及其生化指标影响 | 第28-40页 |
3.1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28-30页 |
3.1.1 植物材料 | 第28页 |
3.1.2 材料处理 | 第28页 |
3.1.3 Pb、Cd在水蕴草体内的富集量测定 | 第28页 |
3.1.4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28-29页 |
3.1.5 脯氨酸的测定方法 | 第29-30页 |
3.1.6 丙二醛的测定方法 | 第30页 |
3.1.7 数据处理 | 第30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7页 |
3.2.1 水蕴草对Pb、Cd的富集 | 第30-32页 |
3.2.2 水蕴草对Pb、Cd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32-37页 |
3.2.2.1 Pb、Cd对水蕴草叶绿素的影响 | 第32-34页 |
3.2.2.2 Pb、Cd对水蕴草脯氨酸的影响 | 第34-35页 |
3.2.2.3 Pb、Cd对水蕴草丙二醛的影响 | 第35-37页 |
3.3 讨论 | 第37-40页 |
第四章 水蕴草对Pb、Cd的亚细胞分布特征 | 第40-50页 |
4.1 方法 | 第40-41页 |
4.1.1 材料处理 | 第40页 |
4.1.2 Pb、Cd在水蕴草体内的亚细胞含量测定 | 第40页 |
4.1.3 水蕴草中Pb、Cd的亚细胞分布研究 | 第40-41页 |
4.1.4 水蕴草体内生化指标的测定 | 第41页 |
4.1.5 数据处理 | 第41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7页 |
4.2.1 Pb、Cd在水蕴草体内的亚细胞分布特征 | 第41-44页 |
4.2.2 Pb、Cd在水蕴草生化指标的比较分析 | 第44-47页 |
4.2.2.1 Pb、Cd对水蕴草叶绿素的比较分析 | 第44-45页 |
4.2.2.2 Pb、Cd对脯氨酸的比较分析 | 第45-46页 |
4.2.2.3 Pb、Cd对丙二醛的比较分析 | 第46-47页 |
4.3 讨论 | 第47-50页 |
第五章 Pb、Cd在水蕴草体内的化学形态研究 | 第50-56页 |
5.1 方法 | 第50-51页 |
5.1.1 材料处理 | 第50页 |
5.1.2 Pb、Cd在水蕴草体内的化学形态含量测定 | 第50页 |
5.1.3 水蕴草体内的化学形态分析 | 第50页 |
5.1.4 数据处理 | 第50-51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51-53页 |
5.2.1 Pb在水蕴草体内的化学形态研究 | 第51-52页 |
5.2.2 Cd在水蕴草体内的化学形态研究 | 第52-53页 |
5.3 讨论 | 第53-56页 |
第六章 Pb、Cd在水蕴草细胞壁、细胞器及膜中的化学形态研究 | 第56-62页 |
6.1 方法 | 第56页 |
6.1.1 材料处理 | 第56页 |
6.1.2 Pb、Cd在水蕴草体内的化学形态含量测定 | 第56页 |
6.1.3 Pb、Cd在水蕴草细胞壁、细胞器及膜中的化学形态研究 | 第56页 |
6.1.4 数据处理 | 第56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56-60页 |
6.2.1 Pb在水蕴草细胞壁中的化学形态研究 | 第57页 |
6.2.2 Pb在水蕴草细胞器及膜中的化学形态研究 | 第57-58页 |
6.2.3 Cd在水蕴草细胞壁中的化学形态研究 | 第58-59页 |
6.2.4 Cd在水蕴草细胞器及膜中的化学形态研究 | 第59-60页 |
6.3 讨论 | 第60-62页 |
第七章 结论和建议 | 第62-64页 |
7.1 结论 | 第62-63页 |
7.2 建议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