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源热泵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关键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江水源热泵区域供冷供热系统 | 第10-12页 |
1.2.1 系统组成 | 第10页 |
1.2.2 系统特点 | 第10-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1 江水源热泵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区域供冷供热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3 国内外研究不足 | 第14页 |
1.4 本文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4-17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2 取水方式评价方法构建 | 第17-31页 |
2.1 常见取水方式及特点 | 第17-20页 |
2.1.1 直接取水 | 第17-18页 |
2.1.2 渗滤取水 | 第18页 |
2.1.3 渗渠取水 | 第18-19页 |
2.1.4 浮船取水 | 第19-20页 |
2.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0-23页 |
2.2.1 评价指标的筛选方法 | 第20-22页 |
2.2.2 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22-23页 |
2.3 取水方式评价方法 | 第23-29页 |
2.3.1 评价方法概述 | 第23-25页 |
2.3.2 评价方法构建 | 第25-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3 区域冷热水管网改进简化设计方法 | 第31-41页 |
3.1 枝状管网特点及工程设计方法 | 第31-32页 |
3.2 环状管网特点及工程设计方法 | 第32-35页 |
3.2.1 环状管网水力计算基本原理 | 第32-33页 |
3.2.2 环状管网水力计算步骤 | 第33-35页 |
3.3 环状管网的改进工程简化算法 | 第35-39页 |
3.3.1 基于经济流速的改进算法 | 第36-37页 |
3.3.2 基于后备供应保障能力的改进算法 | 第37-38页 |
3.3.3 管网设计方案优选方法 | 第38-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4 江水源热泵区域供能距离 | 第41-65页 |
4.1 区域供能及常规冷热源系统热力学计算模型 | 第41-54页 |
4.1.1 ?分析的热力学理论基础 | 第42-43页 |
4.1.2 ?成本及能成本分析基本模型 | 第43-46页 |
4.1.3 江水源热泵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分析模型 | 第46-50页 |
4.1.4 常规水冷机组+锅炉系统分析模型 | 第50-54页 |
4.2 经济性分析 | 第54-60页 |
4.2.1 初投资 | 第54页 |
4.2.2 运行费用 | 第54-59页 |
4.2.3 寿命周期成本分析 | 第59-60页 |
4.3 江水源热泵区域供能距离 | 第60-63页 |
4.3.1 基于?分析的供能距离 | 第60-61页 |
4.3.2 基于能分析的供能距离 | 第61-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5 工程案例分析 | 第65-95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65-66页 |
5.2 取水方式评价 | 第66-74页 |
5.2.1 确定指标权重 | 第66-73页 |
5.2.2 基于VIKOR多属性方法评价 | 第73-74页 |
5.3 管网改进设计算法 | 第74-84页 |
5.3.1 外网形式及负荷状况 | 第75-76页 |
5.3.2 环状管网水力计算 | 第76-78页 |
5.3.3 管网改进计算 | 第78-80页 |
5.3.4 后备供应能力计算 | 第80-83页 |
5.3.5 综合评定 | 第83-84页 |
5.4 区域供能距离 | 第84-93页 |
5.4.1 常规冷热源系统初投资及能耗费用计算 | 第84-86页 |
5.4.2 江水源区域供能系统初投资及运行费用 | 第86-88页 |
5.4.3 维护管理与折旧等成本计算 | 第88-89页 |
5.4.4 区域系统及常规系统年度化费用计算 | 第89页 |
5.4.5 成本及供能距离计算 | 第89-9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6 结论及展望 | 第95-97页 |
6.1 结论 | 第95-96页 |
6.2 展望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3页 |
附录 | 第103-119页 |
A.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3页 |
B. 不同管网流速水力计算结果 | 第103-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