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9-12页 |
1.1.1 中国的能源现状和结构 | 第9-11页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节能的重要性 | 第12-13页 |
1.3 热力系统能耗分析方法 | 第13-15页 |
1.3.1 传统热力学分析方法 | 第13-14页 |
1.3.2 传统分析方法的弊端 | 第14-15页 |
1.3.3 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单耗分析理论 | 第15页 |
1.4 论文工作 | 第15-17页 |
第2章 热力系统不可逆损失计算模型 | 第17-34页 |
2.1 单耗分析理论 | 第17-19页 |
2.1.1 对单耗分析理论的理解 | 第17-18页 |
2.1.2 基于单耗理论的热力系统不可逆损失分析方法 | 第18-19页 |
2.2 热力系统典型不可逆过程 | 第19-20页 |
2.2.1 机械不平衡 | 第19-20页 |
2.2.2 热不平衡 | 第20页 |
2.2.3 化学不平衡 | 第20页 |
2.2.4 浓度不平衡 | 第20页 |
2.3 热力系统典型不可逆损失定量计算模型 | 第20-33页 |
2.3.1 换热不可逆损失定量计算模型 | 第21-28页 |
2.3.2 燃烧不可逆损失定量计算模型 | 第28-30页 |
2.3.3 节流不可逆损失计算模型 | 第30-31页 |
2.3.4 绝热压缩不可逆损失定量计算模型 | 第31-32页 |
2.3.5 绝热膨胀不可逆损失定量计算模型 | 第32-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1000MW超超临界燃煤机组的能耗分析 | 第34-52页 |
3.1 机组参数简介 | 第34-40页 |
3.1.1 锅炉系统简介 | 第34页 |
3.1.2 汽轮机系统简介 | 第34-38页 |
3.1.3 泵及风机主要参数 | 第38页 |
3.1.4 煤种介绍 | 第38-40页 |
3.2 锅炉“四管”的不可逆损失 | 第40-45页 |
3.2.1 水冷壁变工况不可逆损失 | 第41-42页 |
3.2.2 过热器变工况不可逆损失 | 第42页 |
3.2.3 再热器变工况不可逆损失 | 第42-43页 |
3.2.4 省煤器变工况不可逆损失 | 第43-44页 |
3.2.5 BMCR工况下“四管”的不可逆损失 | 第44-45页 |
3.3 回热系统各级加热器的不可逆损失 | 第45-47页 |
3.4 泵与风机的不可逆损失 | 第47-48页 |
3.5 机组不可逆损失计算模型与附加煤耗分布计算 | 第48-51页 |
3.5.1 锅炉总体不可逆损失计算模型 | 第48-49页 |
3.5.2 汽轮机总体不可逆损失计算模型 | 第49页 |
3.5.3 机组总体不可逆损失计算模型 | 第49-50页 |
3.5.4 机组总体不可逆损失 | 第50-5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基于单耗分析理论的回热系统优化方法 | 第52-58页 |
4.1 现存回热分配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52-54页 |
4.1.1 对循环热效率求极值的方法 | 第52-53页 |
4.1.2 对利用热力学方法表示的循环热效率求极值 | 第53页 |
4.1.3 采用拉格朗日法求极值的方法 | 第53-54页 |
4.2 给水回热分配优化方法 | 第54-56页 |
4.3 实际案例 | 第56-57页 |
4.4 结论 | 第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5.1 结论 | 第58-59页 |
5.2 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