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学的方法论基础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20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0-12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 问题提出 | 第11页 |
(三) 论文构想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一) 国内学者对“教育学的基础”的观点 | 第13-15页 |
(二) 国外学者对“教育学的基础”的观点 | 第15-16页 |
(三) 方法论意识的觉醒与中国教育学的发展 | 第16-18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8页 |
五、论文新意 | 第18-20页 |
第一章 概念与范畴的理论解读 | 第20-26页 |
一、理论与方法论的解析 | 第20-23页 |
(一) 理论:方法论的本质属性 | 第20-21页 |
(二) 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关系的探究 | 第21-22页 |
(三) 实践:理论与方法论的共同指向 | 第22-23页 |
二、方法论基础的特性与价值 | 第23-24页 |
(一) 方法论基础的涵义与特性 | 第23页 |
(二) 方法论基础的功用与价值 | 第23-24页 |
三、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论基础的异同 | 第24-26页 |
(一) 概念的界定: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论基础 | 第24页 |
(二) 差异与联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论基础 | 第24-25页 |
(三) 以“实践”为中介的融通之径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教育学的方法论基础之一:哲学 | 第26-35页 |
一、辩证法:方法论的核心 | 第26-32页 |
(一) 最一般的方法论:辩证法 | 第26-27页 |
(二) 历史与现实的佐证:辩证法的魅影 | 第27-30页 |
(三) 辩证法对教育学发展的功用 | 第30-32页 |
二、哲学方法论 | 第32-35页 |
(一) 哲学方法论的含义 | 第32页 |
(二) 历史与现实的佐证:哲学方法论与教育学 | 第32-33页 |
(三) 哲学方法论对教育学发展的价值 | 第33-35页 |
第三章 教育学的方法论基础之二:逻辑学 | 第35-47页 |
一、逻辑学 | 第35-37页 |
(一) 逻辑与逻辑学 | 第35页 |
(二) 逻辑学的发展历程与现代演变 | 第35-36页 |
(三) 逻辑学的方法论特性 | 第36-37页 |
二、形式逻辑 | 第37-42页 |
(一) 形式逻辑的含义与特点 | 第37-38页 |
(二) 形式逻辑与教育、教育学的发展 | 第38-40页 |
(三) 形式逻辑对教育学发展的价值 | 第40-42页 |
三、辩证逻辑 | 第42-47页 |
(一) 辩证逻辑的含义与特点 | 第42-43页 |
(二) 辩证逻辑与教育学的发展 | 第43-45页 |
(三) 辩证逻辑对教育学发展的价值 | 第45-47页 |
第四章 教育学的方法论基础之三:社会学 | 第47-56页 |
一、量化研究方法论 | 第48-51页 |
(一) 量化研究的含义与特性 | 第48-49页 |
(二) 历史与现实的佐证:量化研究与教育学 | 第49-50页 |
(三) 量化研究对教育学研究的功用 | 第50-51页 |
二、质化研究方法论 | 第51-56页 |
(一) 质化研究的含义与特性 | 第51-52页 |
(二) 历史与现实的佐证:质化研究与教育学 | 第52-53页 |
(三) 质化研究对教育学研究的功用 | 第53-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后记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