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视角下的绿洲巴扎与族群交往--以焉耆为例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绪论 | 第8-16页 |
| 一、选题缘由 | 第8-9页 |
| 二、田野点选择 | 第9-10页 |
| 三、拟解决的问题 | 第10页 |
| 四、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 五、研究理论、方法与意义 | 第13-16页 |
| 第一章 焉耆:历史与现状 | 第16-32页 |
| 一、焉耆绿洲与天山的关系 | 第16-18页 |
| 二、汉文文献中的历史变迁 | 第18-20页 |
| 三、焉耆回族自治县现状 | 第20-22页 |
| 1. 自治县的成立 | 第20-21页 |
| 2. 焉耆现状 | 第21-22页 |
| 四、人口与民族 | 第22-28页 |
| 1. 汉族 | 第24-25页 |
| 2. 蒙古族 | 第25-26页 |
| 3. 维吾尔族 | 第26页 |
| 4. 回族 | 第26-28页 |
| 五、焉耆对不同族群的意义 | 第28-30页 |
| 六、历史上焉耆的民族关系 | 第30-32页 |
| 第二章 焉耆绿洲的功能与城市空间 | 第32-46页 |
| 一、焉耆城市功能 | 第32-37页 |
| 1. 政治军事功能 | 第32-34页 |
| 2. 交通与商业功能 | 第34-37页 |
| 二、焉耆的手工业 | 第37-40页 |
| 三、巴扎对焉耆城市空间的影响 | 第40-46页 |
| 第三章 巴扎贸易空间里的族群交往 | 第46-64页 |
| 一、圆巴扎((?))概况 | 第46-50页 |
| 二、巴扎商户的来源 | 第50-54页 |
| 三、巴扎商户的分布 | 第54-57页 |
| 四、巴扎商业的空间流动 | 第57-64页 |
| 1. 绿洲的干果 | 第58-59页 |
| 2. 草原的蘑菇 | 第59-61页 |
| 3. 焉耆的莫合烟 | 第61-64页 |
| 第四章 巴扎生活空间里的族群交往 | 第64-80页 |
| 一、巴扎里的时间 | 第64-66页 |
| 二、巴扎里的生活 | 第66-71页 |
| 三、巴扎里的社会关系 | 第71-74页 |
| 1. 邻里关系的复制 | 第71-72页 |
| 2. 巴扎秩序的维护 | 第72-73页 |
| 3. 以分工来避免竞争 | 第73-74页 |
| 四、巴扎空间里的国家、族群与地方 | 第74-80页 |
| 1. 焉耆人对巴扎的地方认同 | 第74-75页 |
| 2. 关于“头巾问题”的不同态度 | 第75-76页 |
| 3. 市场管理者多重身份的转换 | 第76-80页 |
| 结语 | 第80-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 附录 | 第86-88页 |
| 致谢 | 第88-9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