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农业资源类型及评价论文

基于市场机制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4页
    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3-14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2 研究意义第14页
    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第14-21页
        2.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第14-16页
        2.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第16-20页
        2.3 文献评述第20-21页
    3 研究目标与内容第21-22页
        3.1 研究目标第21页
        3.2 研究内容第21-22页
    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2-24页
        4.1 研究方法第22-23页
        4.2 研究技术路线第23-24页
第二章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现行框架与实践探索第24-41页
    1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产生背景、形成历程及实施成效分析第24-29页
        1.1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产生背景第24页
        1.2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形成历程第24-29页
        1.3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实施成效分析第29页
    2 现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框架第29-34页
        2.1 耕地占补平衡的目标、原则与依据第29-30页
        2.2 耕地占补平衡的主体与客体第30-31页
        2.3 耕地占补平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第31-33页
        2.4 耕地占补平衡系统运行的外部环境第33-34页
    3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实践探索——以芜湖市为例第34-39页
        3.1 芜湖市耕地资源动态变化及其占补状况第34-36页
        3.2 芜湖市耕地占补平衡实践调查情况第36-39页
    4 现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缺陷分析第39-41页
        4.1 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生产第39页
        4.2 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第39-41页
第三章 基于市场机制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框架和内容第41-45页
    1 基于市场机制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基本框架第41-43页
        1.1 制度目标第41页
        1.2 制度原则第41-42页
        1.3 制度框架第42-43页
    2 基于市场机制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具体内容第43-45页
        2.1 构建指标生产的市场机制第43页
        2.2 构建指标交易的市场机制第43-45页
第四章 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生产的市场机制构建第45-50页
    1 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生产的运行过程第45-46页
        1.1 立项决策第45页
        1.2 规划设计第45-46页
        1.3 工程施工第46页
        1.4 考核验收第46页
    2 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生产的融资模式第46-48页
        2.1 多样化的投资主体第46-47页
        2.2 市场化运作融资模式第47-48页
    3 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生产的监管机制第48-50页
        3.1 指标生产监管体系第48-49页
        3.2 资金使用监管第49页
        3.3 新增耕地质量监管第49-50页
第五章 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的市场机制构建第50-56页
    1 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的供需主体第50-51页
        1.1 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的需求方第50页
        1.2 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的供给方第50页
        1.3 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的发生条件第50-51页
    2 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的价格第51-52页
        2.1 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价格的构成第51-52页
        2.2 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价格的确定第52页
    3 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的收益分配第52-53页
        3.1 农民和村集体第52-53页
        3.2 地方政府第53页
        3.3 投资企业第53页
    4 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管理的建议第53-56页
        4.1 搭建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的有形市场第53-54页
        4.2 培育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的中介机构第54页
        4.3 建立公众参与的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监督机制第54-56页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56-58页
    1 研究结论第56-57页
    2 研究不足第57页
    3 研究展望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1页
致谢第61-62页
附 访谈提纲第62-63页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物炭与有机物料配施对砂姜黑土团聚体理化特征的影响
下一篇:螺栓预紧力对输电杆塔强度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