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51页 |
1.1 选题缘起 | 第13-18页 |
1.1.1 老龄化对传统养老模式的冲击 | 第13-15页 |
1.1.2 城市老年人的居住现状与困境 | 第15-16页 |
1.1.3 “积极老龄化”国家发展战略 | 第16-17页 |
1.1.4 研究对象的确立 | 第17-18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2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8-1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3 相关概念辨析及理论研究 | 第20-40页 |
1.3.1 社会福利的涵义及其理论 | 第20-26页 |
1.3.1.1 社会福利概念辨析 | 第20-21页 |
1.3.1.2 社会福利模式划分 | 第21-23页 |
1.3.1.3 社会福利理论概述 | 第23-25页 |
1.3.1.4 “福利国家”历史演进 | 第25-26页 |
1.3.2 老年人居住相关概念辨析 | 第26-35页 |
1.3.2.1 老年人居住 | 第26-28页 |
1.3.2.2 养老模式 | 第28-30页 |
1.3.2.3 老年人居住建筑 | 第30-35页 |
1.3.3 老年人居住基础理论研究 | 第35-40页 |
1.3.3.1 联合国老年人原则 | 第35-36页 |
1.3.3.2 原居安老(Aging in Place) | 第36-37页 |
1.3.3.3 积极老龄化(Activing Aging) | 第37-38页 |
1.3.3.4 长期照护理论(Long-term Care) | 第38-40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40-47页 |
1.4.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40-43页 |
1.4.1.1 人文社科领域相关研究 | 第40-41页 |
1.4.1.2 建筑科学领域相关研究 | 第41-43页 |
1.4.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43-46页 |
1.4.2.1 人文社科领域相关研究 | 第43-44页 |
1.4.2.2 建筑科学领域相关研究 | 第44-46页 |
1.4.3 现有研究述评 | 第46-47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47-48页 |
1.6 研究创新与研究框架 | 第48-51页 |
1.6.1 研究创新 | 第48-49页 |
1.6.2 研究框架 | 第49-51页 |
第二章 国际老年人居住对策比较研究 | 第51-95页 |
2.1 比较对象选取的背景分析 | 第51-52页 |
2.2 国家间老年人居住对策比较研究 | 第52-86页 |
2.2.1 社会福利模式比较研究 | 第52-60页 |
2.2.2 居住政策法规比较研究 | 第60-75页 |
2.2.3 养老选择及建筑类型比较研究 | 第75-86页 |
2.3 国际比较的归纳分析 | 第86-92页 |
2.3.1 同一性的发展路径 | 第86-89页 |
2.3.2 差异化的应对策略 | 第89-90页 |
2.3.3 普遍性的发展趋势 | 第90-92页 |
2.4 国际比较的借鉴启示 | 第92-94页 |
2.4.1 国际成功经验的借鉴 | 第92-93页 |
2.4.2 我国应对策略的启示 | 第93-9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三章 福利制度——城市老年人居住对策的制度基础 | 第95-119页 |
3.1 中国传统福利文化的历史继承 | 第95-100页 |
3.1.1 福利文化的概念界定 | 第95-96页 |
3.1.2 基于家庭伦理的传统价值观 | 第96-97页 |
3.1.2.1 孝文化 | 第96页 |
3.1.2.2 家庭义务 | 第96-97页 |
3.1.2.3 互助观念 | 第97页 |
3.1.3 基于社会组织结构的制度性安排 | 第97-100页 |
3.1.3.1 家庭-宗族养老保障制度 | 第97-98页 |
3.1.3.2 国家主导的社会救济制度 | 第98-100页 |
3.1.4 传统福利文化的思想延续 | 第100页 |
3.2 中国现代福利制度的现实考察 | 第100-104页 |
3.2.1 制度初创与稳定:“国家-单位”社会福利模式 | 第101-102页 |
3.2.2 制度调整及改革:“国家-社会”社会福利模式 | 第102-103页 |
3.2.3 制度深化和完善:“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全面推广 | 第103-104页 |
3.2.4 “补残型”社会福利的演化特征 | 第104页 |
3.3 现有制度下多元养老支持体系的问题解读 | 第104-111页 |
3.3.1 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 | 第104-106页 |
3.3.1.1 家庭组织结构的变迁 | 第105页 |
3.3.1.2 家庭照护资源的不足 | 第105-106页 |
3.3.2 政府养老责任的缺失 | 第106-107页 |
3.3.2.1 政府的“投入不足” | 第106页 |
3.3.2.2 政府的“介入过多” | 第106-107页 |
3.3.3 市场养老定位的越轨 | 第107-108页 |
3.3.3.1 市场的“发展滞后” | 第107-108页 |
3.3.3.2 市场的“定位不明” | 第108页 |
3.3.4 非政府组织社会参与的失位 | 第108-109页 |
3.3.4.1 参与机制有待健全 | 第108-109页 |
3.3.4.2 参与内容有待深化 | 第109页 |
3.3.5 福利“社会化”与“市场化”的博弈 | 第109-111页 |
3.3.5.1 “社会化”的理性分析 | 第109-110页 |
3.3.5.2 “市场化”的内因探究 | 第110-111页 |
3.4 “适度普惠型”福利改革的前景展望 | 第111-118页 |
3.4.1 福利制度升级的推动因素 | 第111-114页 |
3.4.1.1 国家经济实力提升的客观需要 | 第111-112页 |
3.4.1.2 转型期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 第112页 |
3.4.1.3 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应对 | 第112-113页 |
3.4.1.4 老龄化社会的机遇与挑战 | 第113-114页 |
3.4.2 养老主体责任的重新定位 | 第114-116页 |
3.4.2.0 家庭的基础作用 | 第114页 |
3.4.2.1 国家的主导作用 | 第114-115页 |
3.4.2.2 市场的积极作用 | 第115-116页 |
3.4.2.3 非政府组织的补充作用 | 第116页 |
3.4.3 完善老年人社会福利的政策建议 | 第116-118页 |
3.4.3.1 法制化和规范化的制度构建 | 第116-117页 |
3.4.3.2 普遍受益原则下的福利对象 | 第117页 |
3.4.3.3 多层次和多样性的福利内容 | 第117-11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四章 政策法规——城市老年人居住对策的法制保障 | 第119-186页 |
4.1 基本政策法规的宏观规控 | 第120-136页 |
4.1.1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 第120-124页 |
4.1.1.1 老年法的发展背景 | 第120-121页 |
4.1.1.2 老年法的立法进程 | 第121-122页 |
4.1.1.3 修订老年法的指导作用 | 第122-124页 |
4.1.2 老龄事业政策的主导作用 | 第124-129页 |
4.1.2.1 老龄事业工作体系的构建 | 第124-125页 |
4.1.2.2 中央政府的老龄事业政策 | 第125-126页 |
4.1.2.3 地方政府的老龄事业政策 | 第126-129页 |
4.1.3 老龄产业政策的推动作用 | 第129-136页 |
4.1.3.1 老龄产业概念及其基本内涵 | 第129-131页 |
4.1.3.2 老龄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131-133页 |
4.1.3.3 老龄产业推广的前沿动态 | 第133-136页 |
4.2 老年人居住政策法规的直接引导 | 第136-168页 |
4.2.1 政策导向的方向选择 | 第136-143页 |
4.2.1.1 政府(公共部门)主导模式 | 第137-140页 |
4.2.1.2 市场(私人部门)主导模式 | 第140-142页 |
4.2.1.3 福利制度传导下政策导向的理性选择 | 第142-143页 |
4.2.2 基于建设实践的政策分析 | 第143-156页 |
4.2.2.1 建设空白期(1949-1978) | 第143-145页 |
4.2.2.2 试验探索期(1979-1999) | 第145-146页 |
4.2.2.3 初步发展期(1999-2009) | 第146-150页 |
4.2.2.4 快速发展期(2010-至今) | 第150-156页 |
4.2.3 政策法规的问题解读 | 第156-168页 |
4.2.3.1 老年人公共住房政策的缺失 | 第156-159页 |
4.2.3.2 老年住宅开发土地政策滞后 | 第159-162页 |
4.2.3.3 “养老地产”畸形发展的法规失控 | 第162-164页 |
4.2.3.4 住宅适老化更新步伐缓慢 | 第164-168页 |
4.3 相关配套政策法规的间接支持 | 第168-185页 |
4.3.1 养老保障制度———老年人经济、医疗保障 | 第168-173页 |
4.3.1.1 养老保险 | 第169-172页 |
4.3.1.2 医疗保险 | 第172-173页 |
4.3.2 长期照护制度——老年人照护服务保障 | 第173-179页 |
4.3.2.1 长期照护制度的发展背景及基本类型 | 第174-176页 |
4.3.2.2 我国长期照护制度的初步探索 | 第176-177页 |
4.3.2.3 日本“介护保险制度”经验借鉴 | 第177-179页 |
4.3.3 以房养老——养老模式多元化的探索 | 第179-185页 |
4.3.3.1 以房养老的概念解读 | 第180-181页 |
4.3.3.2 以房养老的国际经验 | 第181-183页 |
4.3.3.3 以房养老的前景分析 | 第183-18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85-186页 |
第五章 设计策略——城市老年人居住对策的技术支撑 | 第186-260页 |
5.1 城市层面的统筹安排 | 第187-208页 |
5.1.1 城市规划的积极应对 | 第187-194页 |
5.1.1.1 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 | 第187-188页 |
5.1.1.2 老龄化城市的国际应对 | 第188-191页 |
5.1.1.3 老龄化城市的规划方略 | 第191-194页 |
5.1.2 养老服务体系的合理布局 | 第194-202页 |
5.1.2.1 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 | 第194-198页 |
5.1.2.2 城市老年人口空间分布 | 第198-202页 |
5.1.3 相关规划要素的适老要求 | 第202-208页 |
5.1.3.1 道路交通的便捷顺畅 | 第202-205页 |
5.1.3.2 公共空间的开放包容 | 第205-208页 |
5.2 社区层面的规划布局 | 第208-239页 |
5.2.1 社区规划的基本原则 | 第208-216页 |
5.2.1.1 集中建设或分散布局 | 第209-212页 |
5.2.1.2 封闭管理或开放服务 | 第212-214页 |
5.2.1.3 被动接受或主动参与 | 第214-216页 |
5.2.2 新建社区的升级 | 第216-226页 |
5.2.2.1 适度探索专门老年社区 | 第217-219页 |
5.2.2.2 重点发展城区老年公寓 | 第219-226页 |
5.2.2.3 积极推广老年宜居社区 | 第226页 |
5.2.3 既有社区的更新 | 第226-232页 |
5.2.3.1 社区适老化更新可行性分析 | 第227-229页 |
5.2.3.2 社区适老化更新的方向选择 | 第229页 |
5.2.3.3 美国“自然形成退休社区”经验借鉴 | 第229-232页 |
5.2.4 社区照护的整合 | 第232-239页 |
5.2.4.1 多样化的社区照护形式 | 第232-234页 |
5.2.4.2 网络化的社区照护体系 | 第234-239页 |
5.3 建筑层面的技术规定 | 第239-259页 |
5.3.1 设计规范 | 第239-252页 |
5.3.1.1 设施类型细分化 | 第240-242页 |
5.3.1.2 设计标准精细化 | 第242-245页 |
5.3.1.3 居住标准合理化 | 第245-249页 |
5.3.1.4 运营方式多元化 | 第249-250页 |
5.3.1.5 老年住宅概念辩析 | 第250-252页 |
5.3.2 户型设计 | 第252-255页 |
5.3.2.1 紧凑合理的户型选择 | 第252页 |
5.3.2.2 逆向思考的平面布局 | 第252-254页 |
5.3.2.3 保持回游的交通动线 | 第254页 |
5.3.2.4 易于改造的灵活空间 | 第254-255页 |
5.3.3 新技术应用 | 第255-259页 |
5.3.3.1 建筑技术 | 第255-257页 |
5.3.3.2 信息技术 | 第257-25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259-260页 |
第六章 老年社区实证分析——以天津为例 | 第260-281页 |
6.1 养老需求统计调查分析 | 第260-264页 |
6.2 老年社区案例调研分析 | 第264-275页 |
6.2.1 天津市老年社区规划背景分析 | 第264-265页 |
6.2.2 武清卓达太阳城——全龄化老年社区 | 第265-269页 |
6.2.2.1 项目背景 | 第265-266页 |
6.2.2.2 设计立意 | 第266-268页 |
6.2.2.3 项目评价 | 第268-269页 |
6.2.3 宝坻云杉镇——专门化老年社区 | 第269-272页 |
6.2.3.1 项目背景 | 第269-270页 |
6.2.3.2 设计立意 | 第270-271页 |
6.2.3.3 项目评价 | 第271-272页 |
6.2.4 静海中慈枫林湾老年城——综合化老年社区 | 第272-275页 |
6.2.4.1 项目背景 | 第272页 |
6.2.4.2 设计立意 | 第272-274页 |
6.2.4.3 项目评价 | 第274-275页 |
6.3 案例比较分析 | 第275-280页 |
6.3.1 开发运营方面的问题 | 第276-277页 |
6.3.1.1 相关政策的明显缺失 | 第276-277页 |
6.3.1.2 土地性质与运营方式的直接联系 | 第277页 |
6.3.2 规划设计方面的问题 | 第277-279页 |
6.3.2.1 社区区位及规模 | 第277-278页 |
6.3.2.2 居住建筑类型 | 第278页 |
6.3.2.3 配套医护设施 | 第278-279页 |
6.3.3 建议总结 | 第279-28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280-28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281-289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281-287页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287-289页 |
参考文献 | 第289-302页 |
附录 | 第302-311页 |
附录一:两版《老年法》中与老年人居住保障相关条文比较 | 第302-304页 |
附录二:国家老龄事业基本政策沿革(1994-2013) | 第304-306页 |
附录三:2010 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基本数据 | 第306-311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 第311-312页 |
致谢 | 第3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