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压力加工论文--冷冲压(钣金加工)论文--冷冲机械设备论文

大型机械伺服压力机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29页
    1.1 课题背景第12-13页
    1.2 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现状第13-24页
        1.2.1 传统机械压力机发展概况第13-17页
        1.2.2 传统机械压力机与机械伺服压力机性能对比第17-19页
        1.2.3 机械伺服压力机发展概况第19-24页
    1.3 机械伺服压力机在冲压工艺中的应用研究第24-27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7-29页
第2章 伺服压力机重载传动机构构型及优化第29-55页
    2.1 引言第29-30页
    2.2 重载传动机构构型第30-35页
        2.2.1 双自由度传动机构构型第30-32页
        2.2.2 双自由度传动机构机械协调性能分析第32-33页
        2.2.3 双自由度传动机构承载性能分析第33-35页
    2.3 双曲柄肘杆机构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第35-43页
        2.3.1 运动学模型第35-37页
        2.3.2 动力学模型第37-41页
        2.3.3 误差分析模型第41-43页
    2.4 双曲柄肘杆机构参数优化第43-55页
        2.4.1 力能边界条件分析第43-46页
        2.4.2 机构运动不干涉约束条件第46-48页
        2.4.3 优化设计变量第48页
        2.4.4 机构成立约束条件第48页
        2.4.5 机构传动性能约束条件第48-50页
        2.4.6 优化目标函数第50页
        2.4.7 优化设计流程第50-53页
        2.4.8 优化设计算例第53-55页
    2.5 本章小结第55页
第3章 重载传动机构运动副间隙的变化规律及平衡补偿第55-82页
    3.1 引言第55-56页
    3.2 平衡力及其计算模型第56-60页
        3.2.1 平衡补偿原理第56-57页
        3.2.2 平衡力计算模型第57-58页
        3.2.3 平衡力对驱动性能的影响第58-60页
    3.3 重载传动机构的运动副间隙分析模型第60-65页
        3.3.1 基本假设第60-61页
        3.3.2 运动副间隙分析建模第61-63页
        3.3.3 运动副间隙分析步骤第63-65页
    3.4 无偏置六连杆机构的运动副间隙和平衡力分析第65-73页
        3.4.1 运动副组成及分析第65-66页
        3.4.2 运动副间隙变化分析第66-69页
        3.4.3 最佳平衡力的确定第69-72页
        3.4.4 最佳平衡力的实验验证第72-73页
    3.5 带偏置双曲柄肘杆机构的运动副间隙和平衡力分析第73-81页
        3.5.1 运动副间隙变化分析第74-76页
        3.5.2 最佳平衡力的确定第76-77页
        3.5.3 双曲柄肘杆机构最佳平衡力的实验验证第77-81页
    3.6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4章 大型伺服压力机的拉深工艺轨迹规划及优化第82-111页
    4.1 引言第82-83页
    4.2 伺服压力机高效拉深工艺模式第83-85页
    4.3 传动机构的运动轨迹综合第85-90页
        4.3.1 传动机构轨迹综合理论第85-87页
        4.3.2 传动机构轨迹综合方法第87-88页
        4.3.3 传动机构轨迹综合实例第88-90页
    4.4 伺服电机柔性加减速控制算法第90-97页
        4.4.1 加减速构造函数模型第90-92页
        4.4.2 加减速曲线控制算法第92-96页
        4.4.3 加减速性能分析第96-97页
    4.5 高效拉深工艺轨迹优化数学模型第97-103页
        4.5.1 优化问题描述第97页
        4.5.2 优化计算模型第97-99页
        4.5.3 优化约束条件第99-101页
        4.5.4 优化目标函数和优化方法第101-103页
    4.6 高效拉深工艺轨迹优化程序开发第103-110页
        4.6.1 系统参数输入模块第103-104页
        4.6.2 凸轮曲线计算模块第104-106页
        4.6.3 性能曲线查看模块第106页
        4.6.4 高效拉深工艺轨迹优化算例第106-109页
        4.6.5 分析讨论第109-110页
    4.7 本章小结第110-111页
第5章 汽车覆盖件的伺服拉深实验第111-123页
    5.1 引言第111页
    5.2 主传动系统参数标定方法第111-113页
        5.2.1 传动系统参数标定模型第111-112页
        5.2.2 主传动系统参数标定实例第112-113页
    5.3 汽车覆盖件伺服拉深实验第113-122页
        5.3.1 伺服和机械压力机混合冲压生产线第113-116页
        5.3.2 侧围外板伺服拉深实验第116-120页
        5.3.3 门内板伺服拉深成形实验第120-122页
    5.4 本章小结第122-123页
结论第123-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3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133-135页
致谢第135-136页
作者简介第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光弹技术在弹流润滑测试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纳米导电聚合物类生物离子通道的构筑及其智能开关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