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图目录 | 第12-15页 |
表目录 | 第15-16页 |
0 前言 | 第16-28页 |
0.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0.2 研究进展 | 第17-25页 |
0.2.1 台湾东北环流结构 | 第17-19页 |
0.2.2 黑潮入侵机制 | 第19-25页 |
0.3 科学问题的提出及本文拟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25-28页 |
1 数据和方法介绍 | 第28-36页 |
1.1 数据介绍 | 第28-31页 |
1.1.1 卫星高度计资料 | 第28-29页 |
1.1.2 验潮站数据 | 第29页 |
1.1.3 浮标数据 | 第29页 |
1.1.4 HYCOM 再分析资料 | 第29-30页 |
1.1.5 ADCP 数据 | 第30页 |
1.1.6 ERA-interim 数据集 | 第30-31页 |
1.1.7 中尺度涡旋资料 | 第31页 |
1.2 自组织映射分析方法 | 第31-36页 |
2 台湾东北黑潮入侵的时空变化特征 | 第36-53页 |
2.1 引言 | 第36页 |
2.2 黑潮入侵的季节内与季节变化 | 第36-47页 |
2.2.1 台湾东北处背景环流 | 第36-39页 |
2.2.2 黑潮入侵的季节变化 | 第39-42页 |
2.2.3 黑潮入侵的季节内变化 | 第42-45页 |
2.2.4 黑潮季节内变化与黑潮入侵季节变化的联系 | 第45-47页 |
2.3 黑潮入侵的年际变化 | 第47-51页 |
2.4 小结 | 第51-53页 |
3 气旋式涡旋引起的黑潮入侵事件 | 第53-68页 |
3.1 引言 | 第53页 |
3.2 黑潮入侵事件及涡旋介绍 | 第53-56页 |
3.3 黑潮及其入侵的变化 | 第56-58页 |
3.4 ADCP 实测资料 | 第58-62页 |
3.4.1 垂向平均流速变化 | 第58-61页 |
3.4.2 海流的垂向结构 | 第61-62页 |
3.5 HYCOM 再分析资料 | 第62-66页 |
3.5.1 模式验证 | 第62-63页 |
3.5.2 黑潮及其入侵的变化 | 第63-66页 |
3.6 海表风场和热强迫的贡献 | 第66-67页 |
3.7 小结 | 第67-68页 |
4 中尺度涡旋对黑潮入侵影响的机制 | 第68-85页 |
4.1 引言 | 第68-69页 |
4.2 气旋式涡旋影响过程的动力机制 | 第69-74页 |
4.2.1 位势涡度收支分析 | 第69-70页 |
4.2.2 气旋式涡旋作用动力机制 | 第70-74页 |
4.3 涡旋动力机制的普适性 | 第74-84页 |
4.3.1 黑潮的流量异常时间分布 | 第75-77页 |
4.3.2 动力机制验证 | 第77-84页 |
4.4 小结 | 第84-85页 |
5 中尺度涡旋对黑潮入侵季节变化的影响 | 第85-94页 |
5.1 引言 | 第85-86页 |
5.2 副热带逆流区 | 第86-88页 |
5.3 台湾以东区域 | 第88-91页 |
5.4 涡旋的极性 | 第91-92页 |
5.5 小结 | 第92-94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94-96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94-95页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08-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