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外科学论文--外科学各论论文--头部及神经外科学论文--脊髓论文

川芎嗪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血管新生及微血管三维形态的影响

摘要第5-9页
Abstract第9-13页
中英文对照词表第14-15页
目录第15-17页
第一章 川芎嗪对急性脊髓损伤后大鼠脊髓血管新生及微血管二维形态的影响第17-35页
    前言第17-1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8-23页
        1.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18-19页
        1.2 大鼠SCI模型的建立及术后护理第19-20页
        1.3 动物分组第20-21页
        1.4 动物饲养和术后管理第21页
        1.5 标本的处理和检测第21-22页
        1.6 荧光图像获取与量化分析第22页
        1.7 统计学方法第22-23页
    2 结果第23-31页
        2.1 川芎嗪对SCI后脊髓微血管二维形态的影响第23-26页
        2.2 川芎嗪对SCI后脊髓血管新生的影响第26-31页
    3 讨论第31-34页
        3.1 动物模型第31页
        3.2 急性脊髓损伤第31-32页
        3.3 SCI伤后脊髓血管反应第32页
        3.4 脊髓损伤后血管的自然愈合过程第32-33页
        3.5 免疫荧光指标的选择第33页
        3.6 TMP对SCI后脊髓血管的保护和促血管新生的作用第33-34页
    4 结论第34-35页
第二章 利用同步辐射研究川芎嗪对急性脊髓损伤后大鼠脊髓微血管三维形态的影响第35-65页
    前言第35-3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6-42页
        1.1 主要实验场所第36页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第36-38页
        1.3 主要软件第38页
        1.4 SCI模型的建立及动物分组第38-39页
        1.5 大鼠离体脊髓血管灌注标本的制备第39页
        1.6 同步辐射扫描及图像后处理第39-40页
        1.7 脊髓血管X线平片拍摄第40页
        1.8 量化分析图像优化第40-42页
        1.9 统计学方法第42页
    2 结果第42-56页
        2.1 成像效果第42-43页
        2.2 图像的优化及正常大鼠脊髓血供第43-44页
        2.3 SCI后脊髓微血管三维形态改变第44-50页
        2.4 川芎嗪对SCI后脊髓微血管的影响第50-56页
    3 讨论第56-64页
        3.1 脊髓的外部血供和内部微血管网络第56-57页
        3.2 其他微血管形态学研方法第57-58页
        3.3 同步辐射的优势和不足第58-59页
        3.4 二维层面和三维层面血管形态学的异同第59-61页
        3.5 急性脊髓损伤后血管三维形态改变第61-63页
        3.6 川芎嗪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血管三维形态的影响第63-64页
    4 结论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72页
综述第72-80页
    参考文献第77-80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第80-81页
致谢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Runx1在脑死亡供体肝脏中作用机制研究
下一篇:探究纤连蛋白和解聚素—金属蛋白酶-8在椎间盘退变中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