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历史建筑密集区抗震防灾安全体系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4页
        1.1.1 课题源起第10页
        1.1.2 研究意义与目的第10-11页
        1.1.3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1-14页
    1.2 相关概念第14-16页
        1.2.1 历史建筑密集区第14页
        1.2.2 历史文化街区第14-15页
        1.2.3 文物保护单位第15页
        1.2.4 抗震防灾规划第15页
        1.2.5 抗震防灾安全体系第15-16页
    1.3 研究内容第16页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6-19页
        1.4.1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4.2 技术路线第17-19页
第二章 地震对历史建筑密集区的灾害影响研究第19-36页
    2.1 地震直接灾害的发生规律第19-20页
        2.1.1 空间规律第19页
        2.1.2 时间规律第19-20页
    2.2 地震次生灾害的发生规律第20-27页
        2.2.1 地震次生火灾的发生规律第21-24页
        2.2.2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第24-27页
    2.3 地震分布与历史建筑密集区分布的关系第27-30页
        2.3.1 地震烈度分布情况第27-28页
        2.3.2 历史建筑密集区分布密集度情况第28-29页
        2.3.3 地震分布与历史建筑密集区分布的关系第29-30页
    2.4 灾害影响分析第30-35页
        2.4.1 文物保护单位受损第30-31页
        2.4.2 大量传统街区受损第31-33页
        2.4.3 历史文化的生存语境受损第33-35页
    2.5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三章 日本保存地区抗震防灾体系经验借鉴第36-52页
    3.1 日本古代的防灾观第37-40页
        3.1.1 城市选址中的防灾安全观第37-38页
        3.1.2 建筑营造中的抗震防灾观第38-39页
        3.1.3 建筑装饰中的抗震防灾观第39-40页
    3.2 日本保存地区抗震防灾规划体制第40-45页
        3.2.1 保存地区抗震防灾法律体系第40-43页
        3.2.2 保存地区抗震防灾组织结构第43-45页
    3.3 日本保存地区抗震防灾规划体系第45-51页
        3.3.1 保存地区调查体系第45-46页
        3.3.2 居民个人抗震防灾能力的提高第46-47页
        3.3.3 保存地区抗震防灾能力的提高第47-50页
        3.3.4 传统建造物抗震防灾能力的提高第50页
        3.3.5 保存地区灾后复兴第50-51页
    3.4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四章 历史建筑密集区抗震防灾安全体系研究第52-82页
    4.1 历史建筑密集区抗震安全体系框架第52-53页
    4.2 灾害预防体系第53-66页
        4.2.1 灾前信息采集与评估第53-55页
        4.2.2 耐震化改造第55-56页
        4.2.3 次生灾害预防与防御第56-60页
        4.2.4 避震疏散规划第60-62页
        4.2.5 防灾意识提高第62-64页
        4.2.6 监控预警第64-66页
    4.3 灾害应急体系第66-70页
        4.3.1 应急通信第66-67页
        4.3.2 疏散避难第67页
        4.3.3 紧急运输第67-68页
        4.3.4 医疗救援第68-69页
        4.3.5 消防应急第69-70页
    4.4 灾后修复体系第70-78页
        4.4.1 文物古迹保护与修复第70-72页
        4.4.2 传统街区保护与修复第72-76页
        4.4.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第76-78页
    4.5 抗震防灾管理体系第78-82页
        4.5.1 法律法规第78-80页
        4.5.2 管理体制第80-82页
第五章 天津市鞍山道历史文化保护区抗震防灾安全体系研究第82-97页
    5.1 街区概况第82-83页
    5.2 历史信息的整理第83-85页
        5.2.1 历史建筑第83页
        5.2.2 街区格局第83-85页
        5.2.3 租界文化第85页
    5.3 抗震安全能力调查第85-89页
        5.3.1 建筑物抗震安全能力分析第86页
        5.3.2 预防次生火灾能力分析第86-87页
        5.3.3 避震疏散能力分析第87-88页
        5.3.4 救灾设施防灾能力分析第88-89页
    5.4 抗震防灾安全体系构建第89-97页
        5.4.1 灾前信息采集与评估第89-91页
        5.4.2 街区的耐震化改造第91-93页
        5.4.3 次生火灾预防第93-94页
        5.4.4 避震疏散规划第94-95页
        5.4.5 防灾管理措施第95-97页
第六章 结语第97-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1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101-102页
致谢第102-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江南古典园林及其学术史研究中的口述史方法初探
下一篇:街心公园绿地空间声景观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