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1-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制度及理论基础概述 | 第17-23页 |
2.1 国内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相关界定 | 第17-19页 |
2.1.1 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1.2 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内容界定 | 第18页 |
2.1.3 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查核界定 | 第18-19页 |
2.2 国外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相关界定 | 第19-20页 |
2.2.1 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概念界定 | 第19页 |
2.2.2 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内容界定 | 第19页 |
2.2.3 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查核界定 | 第19-20页 |
2.3 国内外相关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2.3.1 社会契约理论 | 第20页 |
2.3.2 利益冲突理论 | 第20-21页 |
2.3.3 民主监督理论 | 第21-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A区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3-37页 |
3.1 A区层面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现状 | 第23-27页 |
3.1.1 A区建立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的必要性 | 第23-24页 |
3.1.2 A区建立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的依据 | 第24-25页 |
3.1.3 A区建立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的历程 | 第25页 |
3.1.4 A区建立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的成效 | 第25-27页 |
3.2 A区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7-29页 |
3.2.1 制度规定范围不广 | 第27-28页 |
3.2.2 干部填报内容不准 | 第28-29页 |
3.2.3 查核工作成效受限 | 第29页 |
3.2.4 制度监督作用不强 | 第29页 |
3.3 A区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9-35页 |
3.3.1 未建立内容宽泛的填报规范 | 第30页 |
3.3.2 干部填报经验不足 | 第30-33页 |
3.3.3 基层查核掣肘过多 | 第33-35页 |
3.3.4 缺乏有用的监督信息 | 第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4章 国内外典型地区做法措施异同分析及经验启示 | 第37-46页 |
4.1 国内外典型地区做法措施 | 第37-40页 |
4.1.1 国内典型地区做法措施 | 第37-39页 |
4.1.2 国外典型地区做法措施 | 第39-40页 |
4.2 国内外典型地区做法措施异同分析 | 第40-43页 |
4.2.1 国内外典型地区做法措施相同之处 | 第41-42页 |
4.2.2 国内外典型地区做法措施不同之处 | 第42-43页 |
4.3 国内外典型地区做法措施经验启示 | 第43-4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5章 A区完善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的对策 | 第46-54页 |
5.1 制定范围更广的填报依据 | 第46-47页 |
5.1.1 扩大填报主体 | 第46页 |
5.1.2 丰富填报内容 | 第46-47页 |
5.2 加强填报工作的教育培训 | 第47-49页 |
5.2.1 强化道德教育 | 第47-48页 |
5.2.2 加强业务培训 | 第48-49页 |
5.3 健全立体式查核工作机制 | 第49-51页 |
5.3.1 建立区级联合查核协调机制 | 第49-50页 |
5.3.2 打通上级专门授权通道 | 第50页 |
5.3.3 增加专门力量投入 | 第50-51页 |
5.4 探索激活民主监督 | 第51-53页 |
5.4.1 设计分类分步公开程序 | 第51-52页 |
5.4.2 激发社会公众监督 | 第52-5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作者简介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