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阈值测量顶夸克质量的优化方案
|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9-15页 |
| 1.1 主要的测量方法 | 第10-12页 |
| 1.1.1 强子对撞机 | 第10-11页 |
| 1.1.2 轻子子对撞机 | 第11-12页 |
| 1.2 各个实验合作组的测量情况 | 第12-15页 |
| 第2章 标准模型简介 | 第15-23页 |
| 2.1 规范理论 | 第15-16页 |
| 2.2 希格斯机制 | 第16-23页 |
| 2.2.1 U(1)对称性破缺 | 第17-18页 |
| 2.2.2 SU2L对称性破缺 | 第18-19页 |
| 2.2.3 SU2L × U1Y联合破缺 | 第19-23页 |
| 第3章 顶夸克质量的不同定义 | 第23-49页 |
| 3.1 重夸克有效理论 | 第23-25页 |
| 3.2 重整化理论 | 第25-36页 |
| 3.2.1 重整化 | 第25-33页 |
| 3.2.2 重整化群 | 第33-36页 |
| 3.3 质量的定义 | 第36-49页 |
| 3.3.1 质量重整化 | 第37-41页 |
| 3.3.2 Renormalon发散问题 | 第41-42页 |
| 3.3.3 顶夸克极点质量的模糊性 | 第42-43页 |
| 3.3.4 短程质量的定义 | 第43-46页 |
| 3.3.5 短程质量的优越性 | 第46-49页 |
| 第4章 近阈值测量顶夸克质量的优化方案 | 第49-83页 |
| 4.1 蒙特卡洛工具简介 | 第49-60页 |
| 4.1.1 Whizard产生子 | 第49-56页 |
| 4.1.2 QQbar_threshold程序包 | 第56-60页 |
| 4.2 近阈产生截面 | 第60-68页 |
| 4.2.1 光学定理 | 第61-63页 |
| 4.2.2 理论产生截面 | 第63-66页 |
| 4.2.3 辐射修正 | 第66-68页 |
| 4.3 蒙特卡洛模拟和误差分析 | 第68-83页 |
| 4.3.1 信号选取效率 | 第68-73页 |
| 4.3.2 最小二乘法拟合 | 第73-81页 |
| 4.3.3 电弱真空稳定性相关讨论 | 第81-83页 |
| 第5章 总结 | 第83-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 附录A 通用圈图积分技术 | 第88-94页 |
| A.1 费曼参数化 | 第88页 |
| A.2 维克转动 | 第88-90页 |
| A.3 正规化 | 第90-94页 |
| A.3.1 泡利—维拉斯正规化 | 第90-91页 |
| A.3.2 维数正规化 | 第91-94页 |
| 附录B 实用的积分公式 | 第94-95页 |
| 致谢 | 第95-9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