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8页 |
1.1 石墨烯 | 第10-13页 |
1.1.1 石墨烯的结构 | 第10-11页 |
1.1.2 石墨烯的性质 | 第11页 |
1.1.3 石墨烯的应用前景 | 第11-13页 |
1.2 氧化石墨烯 | 第13-16页 |
1.2.1 GO 的结构 | 第14页 |
1.2.2 GO 的特性 | 第14-16页 |
1.2.2.1 GO 的层离特性 | 第14-15页 |
1.2.2.2 GO 的热稳定性 | 第15页 |
1.2.2.3 GO 的电学性能 | 第15页 |
1.2.2.4 GO 的氧化还原特性 | 第15-16页 |
1.3 石墨烯基三维结构材料 | 第16-19页 |
1.4 复合金属纳米颗粒 | 第19-20页 |
1.5 水污染及治理 | 第20-26页 |
1.5.1 水污染现状 | 第20-21页 |
1.5.2 水体污染物的种类 | 第21-22页 |
1.5.3 水体污染物的处理办法 | 第22-26页 |
1.5.3.1 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处理方法 | 第22-24页 |
1.5.3.2 水体中染料污染物的处理方法 | 第24页 |
1.5.3.3 水体中油类污染物的处理方法 | 第24-26页 |
1.6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内容 | 第26-28页 |
1.6.1 Au(Ag)/GO 及 Au-Ag/GO 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 | 第26页 |
1.6.2 氧化亚铜/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 第26-28页 |
第二章 Au(Ag)/GO 及 Au-Ag/GO 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 | 第28-60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28-31页 |
2.1.1 原料、药品、仪器及设备 | 第28-29页 |
2.1.1.1 试剂与原料 | 第28页 |
2.1.1.2 仪器与设备 | 第28-29页 |
2.1.2 金或银/GO 分散液的制备 | 第29-30页 |
2.1.2.1 GO 的制备 | 第29页 |
2.1.2.2 GO 分散液的配制 | 第29页 |
2.1.2.3 Ag/GO 分散液的制备 | 第29页 |
2.1.2.4 Au/GO 分散液的制备 | 第29-30页 |
2.1.3 Au-Ag/GO 分散液的制备 | 第30页 |
2.1.3.1 一步法制备 Au-Ag/GO 分散液 | 第30页 |
2.1.3.2 两步法制备 Au-Ag/GO 分散液 | 第30页 |
2.1.4 Au-Ag/GO 分散液在对硝基苯酚还原反应中催化活性的研究 | 第30-31页 |
2.1.4.1 Au-Ag/GO_(Ⅰ)分散液在对硝基苯酚还原反应中催化活性的研究 | 第30-31页 |
2.1.4.2 Ag/GO_(Ⅱ)分散液,Au/GO_(Ⅱ)分散液,Au-Ag/GO_(Ⅱ)分散液,Au-Ag/GO(Ⅱ′)分散液在对硝基苯酚还原反应中催化活性的研究...22 | 第31页 |
2.1.5 Ag/GO_(Ⅰ)分散液,Au/GO_(Ⅰ)分散液及 Au-Ag/GO_(Ⅰ)分散液在苯硼酸自身偶联反应中催化活性的研究 | 第31页 |
2.2 结构表征和成分分析 | 第31-32页 |
2.2.1 紫外可见(UV-Vis)分析 | 第31页 |
2.2.2 透射电镜(TEM)分析及 X 射线能谱(EDX)分析 | 第31-32页 |
2.2.3 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第3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2-60页 |
2.3.1 一步法制备 Au-Ag/GO | 第32-51页 |
2.3.1.1 Au-Ag/GO_(Ⅰ)的光学照片分析 | 第32页 |
2.3.1.2 Au-Ag/GO_(Ⅰ)的 TEM 分析 | 第32-34页 |
2.3.1.3 Au-Ag/GO_(Ⅰ)的 XPS 分析 | 第34-36页 |
2.3.1.4 反应温度对 Au-Ag/GO_(Ⅰ)中 Au-Ag 形状及组成的影响 | 第36-37页 |
2.3.1.5 反应时间对 Au-Ag 双金属纳米颗粒形状及组成的影响 | 第37-43页 |
2.3.1.6 金属前驱物中金银摩尔比(n_(Au):n_(Ag))对 Au-Ag 形状及组成的影响 | 第43-45页 |
2.3.1.7 GO 和金属前驱物质量比(mGO/m_(Au-Ag))对 Au-Ag 形状及组成的影响 | 第45-47页 |
2.3.1.8 Au-Ag/GO_(Ⅰ)在催化对硝基苯酚还原中的应用研究 | 第47-50页 |
2.3.1.9 Au-Ag/GO_(Ⅰ)在催化苯硼酸自身偶联中的应用研究 | 第50-51页 |
2.3.2 两步法制备 Au-Ag/GO | 第51-60页 |
2.3.2.1 Au-Ag/GO_(Ⅱ)的光学照片分析 | 第51-52页 |
2.3.2.2 Au-Ag/GO_(Ⅱ)的 TEM 分析 | 第52-55页 |
2.3.2.3 Au-Ag/GO_(Ⅱ)的 UV-vis 分析 | 第55-56页 |
2.3.2.4 Au-Ag/GO_(Ⅱ)的 XPS 分析 | 第56-57页 |
2.3.2.5 Au-Ag/GO_(Ⅱ)在催化对硝基苯酚还原中的应用研究 | 第57-60页 |
第三章 氧化亚铜/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 第60-89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60-63页 |
3.1.1 原料、药品、仪器及设备 | 第60-61页 |
3.1.1.1 试剂与原料 | 第60页 |
3.1.1.2 仪器与设备 | 第60-61页 |
3.1.2 GO 及铜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61页 |
3.1.2.1 GO 的制备 | 第61页 |
3.1.2.2 GO 分散液的配制 | 第61页 |
3.1.2.3 铜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61页 |
3.1.3 铜纳米颗粒与 GO 相互作用及其产物结构、性能分析 | 第61-63页 |
3.1.3.1 Cu 纳米颗粒还原 GO | 第62页 |
3.1.3.2 Cu_2O/rGO 催化亚甲基蓝降解 | 第62页 |
3.1.3.3 石墨烯基水溶胶(GHs)及气溶胶(GAs)的制备 | 第62页 |
3.1.3.4 GAs 在对硝基苯酚还原反应中的催化活性研究 | 第62-63页 |
3.1.3.5 GAs 在甲基橙光降解反应中的催化活性研究 | 第63页 |
3.1.3.6 GAs 对油类的吸附性能实验 | 第63页 |
3.1.3.7 GAs 对染料的吸附性能实验 | 第63页 |
3.2 结构表征和成分分析 | 第63-65页 |
3.2.1 rGO 的紫外可见(UV-vis)分析 | 第63-64页 |
3.2.2 X-射线衍射光谱(XRD)分析 | 第64页 |
3.2.3 拉曼光谱(Raman)分析 | 第64页 |
3.2.4 热重(TGA)分析 | 第64页 |
3.2.5 X-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第64页 |
3.2.6 扫描电镜(SEM)分析 | 第64页 |
3.2.7 透射电镜(TEM)分析 | 第64-6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5-89页 |
3.3.1 Cu 纳米颗粒还原 GO 制备 Cu_2O/rGO | 第65-75页 |
3.3.1.1 反应前后分散液的光学照片及 UV-vis 分析 | 第65-67页 |
3.3.1.2 GO 与 Cu_2O/rGO 的 XRD 分析 | 第67-68页 |
3.3.1.3 GO 与 Cu_2O/rGO 的 TG 分析 | 第68-69页 |
3.3.1.4 GO 与 Cu_2O/rGO 的 Raman 分析 | 第69-70页 |
3.3.1.5 GO 与 Cu_2O/rGO 的 XPS 分析 | 第70-72页 |
3.3.1.6 Cu_2O/rGO 的 TEM 分析 | 第72-73页 |
3.3.1.7 Cu_2O/rGO 形成机理 | 第73页 |
3.3.1.8 Cu_2O/rGO 催化亚甲基蓝降解的研究 | 第73-75页 |
3.3.2 石墨烯基水溶胶(GH)及气溶胶(GA)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 第75-89页 |
3.3.2.1 GH 形成过程及其结构组成分析 | 第75-77页 |
3.3.2.2 GH 结构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77-82页 |
3.3.2.3 石墨烯基水溶胶的形成机理 | 第82-83页 |
3.3.2.4 GA 催化对硝基苯酚还原反应的研究 | 第83-85页 |
3.3.2.5 GA 催化甲基橙降解的研究 | 第85-86页 |
3.3.2.6 GA 的吸附性能研究 | 第86-89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03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页 |